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70 > 磕頭

[微說藏學]第470期 磕頭

文:龍仁青    圖:龍仁青     分享:

簡介:龍仁青 ─ 小說家、翻譯家。創作出版有小說集《光榮的草原》、《咖啡與酸奶》等,散文集《馬背上的青海》等;翻譯出版有《倉央嘉措詩歌集》及《格薩爾》部本等,作品被譯為英、日等多國文字出版。

        

 磕頭,在藏語中叫「恰擦巴」(),並沒有「磕頭」的意思,其意似乎更接近漢語中的「作揖」。宋代詩人陸游,在他的《老學庵筆記》中說:「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藏語的「恰」()
為手之敬語,「擦巴」()是個動詞,有抬起、高舉之意,顯然就是「作揖」,但藏地之「恰擦巴」()比之作揖,動作幅度極大,並有一套動作規範:雙手合十,用手分別觸碰額、口、心三個部位,然后跪下,雙手分別前推,五體投地。按照藏傳佛教的解釋,雙手合十,空心掌似含苞待放的蓮花,表示以蓮花供養三寶(佛法僧),觸碰額、口、心三個部位,是為了觀想自己身語意的業障消除,五體投地,是祈求三寶的加持。
在藏語中,為甚麼把如此繁縟的「磕頭」禮節輕鬆地稱之為「恰擦巴」()呢?我猜測,在尚處於狩獵、遊牧的遠古時代,宗教未成體系,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強悍的藏羌古人,相互見面,禮節簡便,只行「恰擦巴」()禮,後來有了宗教,禮儀漸次形成,儀軌逐漸繁雜,但在名稱上,依然保留了最初的稱謂。
在藏地常見的磕頭禮儀,是磕長頭,藏語叫「姜恰」(),常見於前往拉薩朝聖的路上,抑或是在轉山、轉水、轉寺的途中。就是以自己的身體為一把標尺,用磕頭的方式一點點地衡量朝拜的路途,所以也叫「等身長頭」。出發之前,磕長頭者發願,表達必將完成磕頭心願的意志,在磕長頭的過程中,在完成一次次磕頭次序的同時,心中則要觀想:把自己周圍的環境觀想為清淨祥瑞的佛土,把自己的上師觀想為佛陀等。磕頭者為了完成心願,則要全副武裝,把自己裝備一番:手上戴着特製的護具,一般是用質地較為堅硬的木頭製作,配以手環,以防手被磨破,膝蓋部位戴着護膝,護膝一般用牛羊皮等材料製作,近年來,也有人買了運動員所用護膝,腰部則圍着牛羊皮製作的圍裙,防護腹部和腰部的同時,也使磕頭中受力最多的膝蓋部位得到二次防護。如此,磕頭之旅開啟,直至完成心願。
在轉寺磕頭時,還有一種方法,不是以身體長度衡量,而是以肩膀的寬度衡量。磕頭時,磕頭者頭朝寺院,橫向移動,每次移動的幅度等同肩寬,可以叫「等肩長頭」。這種磕頭方法在藏語中,有一個特別的教法,叫「白瑪東丹」(),意為「千瓣蓮花」。磕頭者將寺院作為一朵蓮花的花蕊,把自己想像成一瓣蓮花花瓣,伴隨着自己等肩寬的移動,一瓣瓣蓮花的花瓣便被拓印在以寺院為核心的周圍,如若從空中俯瞰,圍着寺院,便盛開了一朵千瓣蓮花。
還有一種磕長頭的方法,是磕頭者在原地不動,周而復始地向着一個目標磕頭,譬如面向神山、佛塔、寺廟殿堂等。除了不移動外,步驟則完全與朝聖磕長頭的方法一致。
有關智者認為,磕長頭,有助克服一個人傲慢的習氣,還可以增加人們對上師三寶的信心、恭敬心。也可以增加福報,因為頂禮本身也是一種供養,是行者發願皈依並以自己的身口意供養上師三寶。另外這也是一種極好的全身運動,可以鍛煉身體——但這一作用並不被佛界所看重。它還能振動氣脈,打開脈結,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所以說,磕長頭的功德是在今世健康長壽安樂,往生極樂世界,圓滿成就佛果。

花絮:
有智者認為,磕頭的最早緣起,與「示弱」有關——蜷縮起身體,俯臥在地上,並將雙手攤開,把自己容易被攻擊的部位裸露在外,表示對對方毫無傷害之心,而對方可以隨時處置自己。認為是以這樣一種方式引得對方的同情心,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這樣的說法,不免讓人想起動物的一些行為。譬如小狗,每每受到主人訓斥抑或要討好主人時,便仰臥在地上,讓自己的腹部完全暴露在
外面,它的四肢同時失去了用武之地。藏地的磕頭,顯然已經從「示弱」昇華為敬畏或虔誠,其中的執着和堅韌,則是另外一種精神力量的表達。


1.朝拜者原地不動向着寺廟、佛塔的方向磕頭行禮╱2.塔爾寺轉經道上磕着等長頭的朝拜者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9-8 470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