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69 > 拉澤

[微說藏學]第469期 拉澤

文:龍仁青    圖:龍仁青     分享:

簡介:龍仁青 龍仁青 ─ 小說家、翻譯家。創作出版有小說集《光榮的草原》、《咖啡與酸奶》等,散文集《馬背上的青海》等;翻譯出版有《倉央嘉措詩歌集》及《格薩爾》部本等,作品被譯為英、日等多國文字出版。

        

有一首草原情歌叫《敖包相會》,這首老歌曾經廣為流傳,幾乎人人皆唱,但很少有人知道歌中的「敖包」是甚麼意思。許多人把「敖包」理解為蒙古包或者氈房,其實不然。
「敖包」是蒙古語,石碓、土堆之意——當然,這只是「敖包」一詞的淺層意思,其民族文化語境中的內涵,一經這種解釋性翻譯,其意義反而被消解了。「敖包」之意,其實遠遠超越了石碓、土堆,是一個神聖的所在,它並不是人住的地方,而是神靈的居所。
有關專家認為,敖包與在藏地隨處可見的「拉澤」同源異流,是同一文化在不同民族各自發展、演變的結果。專家解釋,拉澤其實是一個藏語和象雄語的混合詞,「拉」()是藏語的山頂、山頭之意,「澤」()則是象雄語的宮殿、城堡之意;因此,拉澤,可漢譯為「山上的宮殿」或「山頂的城堡」——在藏語中,這一詞彙則更多地保留了其原始含義。
藏地拉澤或立於山頭,或被修築在原野,一般是用石料、沙土等壘砌而成,再用木料加固,奠基時伏藏有諸多珠寶,中心位置豎起勝利幢,再插上事先做好的碩大箭杆,繫上天繩「穆塔」(),使其更加牢固,待一切就緒,再祈請拉澤所在地域的眾位地方保護神入駐,如此,一座拉澤便有了雛形。
拉澤是何時出現在藏地的?幾乎無據可查,但顯然是一種原始崇拜現象,幾乎遠遠早於藏地苯教的形成和佛教的傳入。有人認為早期的拉澤有路標、地界的作用,這一功能其實至今遺留在了拉澤上——拉澤所供奉的主要神靈,往往是與其所在區域的山系、水系有直接的關係,比如,居於阿尼瑪卿山系左右的人們,自然而然供奉着阿尼瑪卿主峰山神瑪沁本拉,而曾經生活在阿尼雜瑪爾山麓的人們,不論他們後來遷徙到了哪裡,都會供奉阿尼雜瑪爾山神。
祭祀拉澤,對藏區來說,是一個極為盛大的儀式,一年中有許多特定的日子都要前往祭祀,比如藏曆正月十三、四月十一、五月十三、六月六等。祭祀拉澤的主要供品是用松木或竹子做成的箭杆,這種箭杆已經失去了它做為一種武器的實用功能,而成了一種被誇張、放大了的、
完全的祭祀用品——箭杆碩大,在一些規模較大的拉澤上,供奉的箭杆足有十幾米長,五六個壯年男子才能夠把它扛起後再豎起來。如此,在藏地許多地方,也將祭祀拉澤的儀式稱之為插箭節。祭祀拉澤時,屬於拉澤所供奉的神靈保護範圍內的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煨桑、插箭、放飛風馬,許多地方乘勢還要舉行民間歌詠比賽、物資交流、賽馬會等,場面十分熱鬧。在有關歷史傳說中,也留下了許多有關祭祀拉澤的場面描寫,比如,一個叫貢孜‧赤吉嘉布(有人推斷此人是漢族儒家祖師孔子)的人曾在一夜之間修築起一百單八座拉澤的故事,以及在《格薩爾》史詩中雄獅大王格薩爾帶領眾位將相在阿尼瑪卿山下
舉行世界公桑祭祀拉澤的故事等等。
據有關資料,拉澤也分幾個不同的種類,比如,立在山頭的拉澤叫「吉德」(),立在山腰的拉澤叫「拉澤」,立在山麓的拉澤叫「華卡」()等。在一部用藏文書寫的有關祭祀拉澤的供奉詞中,還有如此記載:王者拉澤在山頂,富戶拉澤在山腰,平民拉澤在山麓。如此,又給拉澤賦予了身分和地位。
在藏地一些寺院的護法神殿裡,有一座叫「拉妥」()的所在,繫着天繩「穆塔」,插着箭杆,與拉澤無異。個人認為,那也是拉澤的一種。


花絮一:
在青海貴德境內的拉脊山上,聳立着一座巍峨的拉澤,高37米,建築面積達1,670平方米,所在位置海拔4,180米,名為「宗喀拉澤」,創下了「世界上最大拉澤」的健力士世界紀錄。據說,這座拉澤,是按照佛教中須彌山的形象建造而成,其中供奉着藏傳佛教十三戰神等。
花絮二:
在青海湖畔的剛察草原,有三座獨特的拉澤,分別為馬頭拉澤、牛頭拉澤和羊頭拉澤,合稱「三牲拉澤」。繫在原本拉澤的基礎上,大量堆砌着當地藏馬、藏系羊、氂牛的頭骨,是牧民們把自然死亡或宰殺(不包括馬)後的三牲頭骨收集起來,專門送至此處,放置在一起,以示對家畜的懷念。當地牧民認為,祭祀三牲拉澤,可以使家畜興旺。

1.青海拉脊山頂的宗喀拉澤╱2.拉澤就是神靈的居所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9-7 469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