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67 > 淨土經變(一): 淨土信仰之起源及經典

[敦煌故事]第467期 淨土經變(一): 淨土信仰之起源及經典

文:李焯芬    圖:李焯芬     分享:

簡介:淨土為佛教詞,即清淨的地方,或沒有染污的莊嚴世界。大乘佛教認為眾生可以通過修菩薩行而最終成佛。因此,佛的淨土可遍佈於十方三世,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在中國歷史上,不乏對彌勒佛、藥師佛、阿彌陀佛、毗盧遮那等佛菩薩淨土的嚮往者。這些信仰都可以列為廣義的淨土崇拜。它代表了大乘佛教的一個理想

        

 學界一般相信,阿彌陀佛(彌陀)信仰及有關經典,很可能成立於公元初的西北印度 (貴霜王朝早期)。有些西方學者認為彌陀信仰受到中亞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又稱祅教或拜火教)中的太陽崇拜影響。據這些學者考證,阿彌陀(Amita)從詞源上可以追溯到上古波斯神話和印度神話中的太陽神密多羅(Mitra),因為太陽神就是持有無量光明之神。但同時亦有學者認為,阿彌陀佛信仰源於印度文明內部,他們認為在婆羅門教的《考史多啟奧義書》(Kausitaki Upanisad)中描繪的梵天玉座,又名「無量威力」(Amitojas),與佛教的「無量光」理念相通。而且這一奧義書中關於死後世界的描述,在細節上和極樂世界有很多相似之處。極樂世界中的七寶蓮池、黃金大地,也與印度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形態密切相關。由於文獻資料的缺乏,這些推理都難以明確佐證。南北兩傳的原始佛教典籍,鮮有關於藉稱名就得往生彌陀淨土的記載。就連法顯、玄奘、義淨三位西行求法高僧的旅行記中,亦只有釋迦牟尼佛、過去佛、彌勒佛及觀世音菩薩的記載,未有關於阿彌陀佛的紀事。彌陀淨土信仰在印度西北及中亞一帶興起後,儘管在印度本土的影響不大,但傳入中國之後,可能由於契合中國當時的國情以及中國信眾的需要,日趨流行。彌勒淨土信仰亦如是,中國信仰他方淨土的高僧,包括道安、慧遠(淨影寺)、慧恩、玄奘等,均求生彌勒淨土。唐以後,彌陀淨土信仰愈來愈普遍,成了「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局面。 彌陀淨土信仰在中國的主要經典依據是《淨土三經》,包括《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的流通本為譯經大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用簡潔華麗的筆法描繪彌陀淨土世界的清淨莊嚴,同時介紹了持名念佛的法門。《無量壽經》描述了阿彌陀佛前生法藏比丘的功德和他立誓成佛的本願。該經有眾多譯本,現存的有東漢、孫吳、曹魏、唐及宋譯出的五種不同版本。《觀無量壽經》則是劉宋畺良耶舍所譯,目的在於指導淨土修行者對極樂世界進行觀想,其中十六種觀門中最後三種主要描述了「九品往生」的
情況。 敦煌莫高窟最早一幅有關彌陀信仰的壁畫,是建於西魏時期的第285窟東壁的無量佛說法圖(圖1)。畫中所見,無量壽佛穿着對襟大袍,結跏趺坐,施無畏印和與願印,目光下視,面含微笑,題名「無量壽佛」;左右脅侍菩薩四身,題名分別是無盡意、文殊、觀音、大勢至等菩薩;其上弟子四身,持鮮花供養,題名分別是阿難、迦葉、舍利弗及目犍連。人物造型反映了南朝秀骨清像的風格。在鄰近的北壁佛座下面有發願文,中有「佛弟子滑黑奴……敬造無量壽佛一軀並二菩薩……」等字句(圖2)。該窟的供養人估計為鮮卑族,身穿胯褶,腰繫蹀躞帶,腳登靴。最前一人的腰帶小環下懸掛一橢圓形荷囊,佩戴打火石、短刀等物(圖3),反映了敦煌邊塞民族多源、文化多元的特色。


1.莫高窟第285窟東壁的無量佛說法圖:中央的無量壽佛穿着對襟大袍,結跏趺坐,施無畏印和與願印,目光下視,面含微笑;左右脅侍菩薩四身,分別是無盡意、文殊、觀音、大勢至等菩薩;其上弟子四身,分別是阿難、迦葉、舍利弗及目犍連╱2.285窟的北壁佛座下有發願文,中有「佛弟子滑黑奴……敬造無量壽佛一軀並二菩薩……」等字句╱3.285窟的供養人估計為鮮卑族,身穿胯褶,腰繫蹀躞帶,腳登靴。最前一人的腰帶小環下懸掛一橢圓形荷囊,佩戴打火石、短刀等物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9-5 467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