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67 > 唐樓保衛戰

[港人港事]第467期 唐樓保衛戰

文:余晴峰    圖:余晴峰、麥翔雲、李浩然     分享:

簡介:唐樓二字,大家都會講會寫,然而真正能夠弄清楚何謂唐樓的,沒有多少人。曾經聽說過沒有電梯的就是唐樓;又聽說過華人居住的就是唐樓;更有人說舊樓等同唐樓……雖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難道一千個人眼中也有一千種唐樓?趁近日古物古蹟辦事處建議把位於深水埗青山道的弧形戰前唐樓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引起公眾關注,這期請來李浩然博士,與我們一同拆解唐樓的故事。

        

 唐樓洋樓 分不清 根據香港《建築物(規劃)規例》:「唐樓指任何建築物,而在其住用部分有任何起居室擬供或改裝以供多於一名租客或分租客使用。」這個定義有違我們的常識:畢竟,不少村屋及現代公寓也有劏房單位出租,難道它們也是唐樓嗎?困惑下我向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博士請教。他解釋,法例與保育界為唐樓下的定義不盡相同。在保育人士眼中,香港唐樓特指由19世紀到20世紀60年代,那些允許分拆出租,並混合住宅及商業用途的建築,而與唐樓相對的,是供獨立住客居住,只能作單一用途的洋樓。坊間常以居住人種及是否裝有電梯與否去區分唐樓及洋樓,其實是捉錯用神了。 貧苦 的象徵 唐樓是上兩個世紀香港艱苦歲月的縮影,當時內地面臨連場戰亂與社會動盪,大量民眾湧入香港避難,他們生活清貧,只能租住唐樓的「劏房」。這些房間的居住環境極其惡劣,部分甚至會以鐵絲網將細小的空間再分拆成一個個牀位出租,此即為惡名昭彰的「籠屋」,張之亮導演的經典電影《籠民》生動地
刻劃了籠屋住客的慘況。 香港唐樓以實用為主,少有誇張的裝飾,這點與東南亞一帶雕龍畫鳳的唐樓比對起來尤其明顯。造成這個現象的主因,是本地唐樓的住客都是貧苦大眾,他們生計都成問題,自然無暇追求美感,反之外地如新加坡的唐樓多由僑民興建,他們經濟條件比較好,建造的樓房也較奢華。 樓層較多是本地唐樓的另一個特色。早期香港集中在港島北發展,這個地段平地少,興建房屋前須要先把斜坡削成梯級,這些「梯級」很狹窄,用以建造房屋,無法橫向擴展,唯有多建幾層以應付需要。因此,四至六層樓高的唐樓在香港很常見,但在外地,絕少唐樓會超過兩層。 保育 不是零和遊戲 隨着社會發展,唐樓難免遭到淘汰,站在保育的角度,當然希望可以保留比較有代表性的唐樓,為往昔歲月留下印記,但現時的保育現況並不理想。目前法例只禁止清拆法定古蹟,其他香港的歷史建築交由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級,唯有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再加上發展局局長認定其達到「極高門檻」,才可以列為法定古蹟,至於二級及三級歷史建築,只能祈求業主大發善心,予以保留了。在這個背景下,灣仔軒尼詩道同德押及史釗域道轉角唐樓等代表性地標先後被拆,現在青山道301及303號被評為「二級」,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如上文所言,香港唐樓的設計以簡潔為主,很難在美學上擁有「極高價值」,而且唐樓跟皇宮這種象徵性建築不同,從設計之初就已經預計將來會被取締,由此角度而言,要求業主100%保留原貌是有點強人所難。然而,所謂保育,從來不是非「拆」即「留」的零和遊戲。在英國及新加坡等地,政府鼓勵業主在不破壞建築物的歷史意義下,更改建築的設計及功用,使其可以在新時代存活。香港未能模仿這些成功例子,乃因為政府指引不清晰,未列明較低級別的歷史建築哪些部分可以改動,變相業主要麼怕麻煩整棟拆掉重建,要麼憑一己喜惡隨意改動。 保衛戰 新戰場 本地有價值的戰前唐樓,依李博士所言:「已經清拆得八八九九。」在我們為此感到消沉的同時,其實「唐樓保護戰」的戰火,已經蔓延至50至60年代的唐樓建築群。以中西區太平山街為代表,香港有幾個聚集大量戰後唐樓的小區,一些小投資者在重建這些小區時,出於資金限制及個人興趣等緣由,沒有選擇拆卸重建,反而以翻新及改建等手段,塑造出具文化和歷史氛圍的社區,這樣的例子實在叫人鼓舞。奈何香港的營商環境對大地產商有利也不是甚麼秘密,為對抗他們的粗暴收購,真的要用盡千方百計,舉例來說,部分唐樓愛好者專挑選一排舊建築裡面的中間部分收購,為的就是不讓大地產商「一氣呵成」地買起整片唐樓,增加他們收購及出售的難度。保育有時真像一場戰爭,靠有心人費了無數心血和努力,
我們才保有少許的「集體回憶」,希望大家珍惜。

1.青山道301及303號是全港僅剩3幢的戰前弧形唐樓,其特點是擁有兩個臨街外牆(余晴峰攝)╱2.不少唐樓的露台跨出行人路,成為人們避雨的「瓦遮頭」(麥翔雲攝)╱3.雷生春是香港戰前騎樓式建築的代表,現已保育成「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保健中心」(麥翔雲攝)


四代港式唐樓 你要知

李浩然博士與Lynne DiStefano教授按建造材料和技術分類,發現香港唐樓大致可以分為四代,其特色如下:

第一代
大約建於1841至1900年,主要建築物料是青磚及木材,設計以簡樸務實為主。位於中環威靈頓街的「永和號」,是唯一現存並獲確認的第一代唐樓。
©李浩然

第二代
於1901年維多利亞女皇駕崩至20年代末期建造,依然以青磚及木材為核心建材,但樓高開始增加到三至四層,而且開始滲入水泥物料和鋼筋混凝土營造技術,主要用於建造露台。灣仔的「藍屋」與「黃屋」是這個世代的代表例子。
©李浩然

第三代
1930年代的「摩登」時代至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間的產物,不同於上兩個世代,廣泛採用鋼筋混凝土,建築師的設計風格亦比較突出,「雷生春」及已經被拆卸的「同德押」皆是第三代的經典作。

©HenrySZTO

第四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興建的唐樓,為配合爆炸性增長的人口,樓高增加至四至六層,設計方面走強調實用和功能的「包浩斯」風格,在星街與太平山街一帶可以見到大量這個世代的建築。直至60年代,高樓大廈出現,唐樓便慢慢被取締了。
©李浩然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9-5 467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