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66 > 柘榮牛肉丸與福清牛肉粉

[食遊記]第466期 柘榮牛肉丸與福清牛肉粉

文:卓成曦    圖:卓成曦     分享:

簡介:明朝萬曆年間,福州華僑陳振龍將紅薯從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帶回到福州廣為種植,從此福建地就多了許多由番薯製成的美食。福州的魚滑與肉滑,其實就是將魚片、肉片裹上薯粉做成的湯。在福建各處,它們的製作方法大同小異,但稱呼卻不同,例如福州的牛肉滑,漳泉一帶叫牛肉羹、莆田叫牛肉熗、福清叫牛肉粉,寧德地區如柘榮叫牛肉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柘榮牛肉丸與福清牛肉粉,因為它們有兩個特殊調料加持:小黃椒醋與酸筍。

        

 柘榮牛肉丸可不是大家想像中的牛肉做成的丸子,它並不是圓形的丸子。將牛後腿肉切成小塊,但不能剁成肉泥,要用兩根方形木頭棒,雙手各持一根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這樣打成的肉泥裡面的牛肉纖維還是互相牽連的,口感才更有嚼勁,更彈牙,若是用機器直接絞成肉泥就不會有這種口感了。肉漿中加入適量的番薯粉,用手不斷來回揉搓,直到薯粉與肉泥完全融合在一起。抓起一把肉泥,用手扯成一小塊一小塊,放入鍋內沸水中,煮至牛肉丸浮起來說明已熟,將牛肉丸撈起來放入碗內牛骨湯中,一碗熱騰騰牛肉丸算是完成了。但此時的這碗牛肉尚未算完美,一定要加上一勺當地小黃椒炮製的醋才算大功告成。寧德地區的小黃椒可是極辣的,十多年前第一次吃到它就被折服:非常辣卻很香。我曾把它寄給我成都的朋友,結果他吃完就打電話來抱怨:「你寄的那叫甚麼辣椒太辣了,我吃了一個打嗝打了一晚上。」連四川人都受不了。阿貴和阿暉是我的柘榮朋友,每次到柘榮相聚,自不免暢飲一番,酩酊大醉,第二天醒來頭昏腦脹 、沒有食慾,他們就會帶我到店裡,叫上一碗牛肉丸,多加一兩勺小黃椒醋,那一口熱湯下肚,腸胃一下子熱起來,湯本就是加了許多生薑熬出的牛骨湯,再加了小黃椒醋,鮮酸熱辣,腦門上的汗直往外冒,一下子胃口大開,人也瞬間清醒了過來。再咬一口牛肉,不僅肉味濃郁,那韌性彈牙的口感更讓人驚嘆,怎能把牛肉做出如此的口感?這當然得益於木棍的千百次捶打。 福清牛肉粉與柘榮牛肉丸完全不同,它是將牛肉切成小塊後加醬油與薯粉揉搓一起,不像柘榮牛肉丸要打成肉泥。它最大的特色是加了酸筍一起煮,別具一格,全國獨有。新挖出的竹筍,剝去筍殼,切成筍片,放於陶罐中,撒上鹽巴,置於火灶邊,慢慢烘烤加熱發酵數日,酸味與臭味皆出。與臭豆腐如出一轍,皆因植物蛋白發酵後產生了酸臭味,許多外地人一聞就會皺起眉頭掩鼻而逃,還邊走邊說:「甚麼東西一股酸腐的臭味?」而喜歡的人卻對它趨之若鶩。福清最好吃的牛肉粉叫甲骨牛肉粉,是在一個小巷裡擺的攤,只在晚上才營業。第一次去吃的時候是20年前的一個夏夜,剛到巷子口就聞到一股濃濃的酸筍味,再往裡走,看到地上擺着一個燈箱,上面寫着「甲骨牛肉粉」。燈箱旁一個熱氣騰騰的爐灶,一個光着膀子、留着小鬍子的中年男人正扯着手中的一塊塊牛肉往鍋中放,不時拿起放在灶台上的一瓶白酒喝幾口,再往鍋裡倒上一些,看那滿臉通紅應該已喝了不少。我過去和他說:「老闆,來兩碗甲骨,兩碗牛肉粉。」老闆一聽就板着面孔瞪我一眼,帶我去的朋友趕緊扯了我一下,輕聲對我說:「老闆的名字叫甲骨,不是吃的。」哈哈,真是鬧了個笑話,我以為甲骨是夾骨肉呢(豬臉骨上的肉,福清許多店都有賣)。 找個擺在巷角的露天小桌子坐下,一會牛肉粉就端來了。一塊塊的牛肉被一層半透明的薯粉包裹,肉塊之間還夾雜着一片片白色的酸筍片。用勺子舀一塊放入口中慢嚼,濃郁的黃牛肉味,夾帶着一絲紅薯的清甜,而酸筍特殊的酸腐味讓肉味變得更加複雜而立體,非常特別的味道,難怪開在如此簡陋的環境中卻座無虛席。 柘榮牛肉丸與福清牛肉粉,兩款都是非常好吃又特別的牛肉,都值得專程到當地好好品嚐。 美食家、飲食專欄作家、紅酒投資人及藝術策展人。精通美食及紅酒文化,食跡遍佈世界各地,時常為了一杯美酒或一份美食而策劃一次旅行。

1.福清牛肉粉╱2.柘榮牛肉丸要將打好的肉漿與番薯粉揉搓在一起╱3.寧德地區的小黃椒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9-4 466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