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65 > 法華經變(二): 寓言小故事

[敦煌故事]第465期 法華經變(二): 寓言小故事

文:李焯芬    圖:李焯芬     分享:

簡介:《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印度大乘佛教早期較重要的經典之一,於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較流行的版本由譯經大師鳩摩羅什所譯,共28品(章)69,000餘字。中國佛教隋唐八宗中最早成立的天台宗,就是以《法華經》為其根本經典,因此又被稱為法華宗。日本的日蓮正宗及創價學會,亦是以 《法華經》為根本經典

        

 印度佛教有利用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寓言小故事來闡明佛理的傳統。《百喻經》就是一個好例子。《法華經》內也有著名的《法華七喻》。我們能在敦煌壁畫中看到的,有譬喻品中的火宅喻、化城喻品的化城喻、信解品的窮子喻和藥草喻品的藥草喻。 火宅喻的故事,最早見於敦煌莫高窟的419窟及420窟,均建於隋代,建於五代的61窟也有。61窟的南壁
(圖1)繪了一個大宅,有三個小朋友嬉戲遊玩其中。房子着火了,有位長者勸小朋友們離去,但小朋友們一味貪玩,不肯離開。長者只好牽來三乘(輛)車子,告訴小朋友們:「外面有牛車、鹿車和羊車。如果你們肯離開這個宅院,就可以得到車子了。」三個小朋友這才急忙從院子裡跑出來。而此時院子裡已四處起火,有許多妖魔鬼怪騎着怪獸在
四處亂竄。 在以上的寓言故事裡,着火的宅院,象徵充滿黑暗、痛苦、充斥卑劣齷齪之事的人間。三個貪玩的小朋友則象徵貪戀紅塵逸樂、執迷不悟的世人。而宅外的牛車、鹿車及羊車,則代表當時佛教界的菩薩乘、緣覺乘和聲聞乘;長者則是佛的化身,正引導世人跳出苦海。聲聞乘和緣覺乘代表傳統的上座部佛教一派;而菩薩乘則代表當時新興的大乘佛教一派。火宅喻的目的是希望調和融合兩派,讓大家同歸佛乘。要知道當時這兩派之間,確實是有些傳統與新興之間的矛盾對立。《法華經》方便品便曾提到法華「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時座起」,退席離場。此外,按《大史》的記載,當大乘佛教傳入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時,兩個派別還曾發生過衝突。事實上,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老撾至今仍保留着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學界稱之為南傳佛教,而中國、日本和韓國的大乘佛教則被稱為北傳
佛教。 化城喻的場景,則出現在建於盛唐的23窟、103窟及217窟中。內容是說:有一群人要到一寶城取寶,惟路途遙遠險惡,沿途既有兇禽猛獸,還有嚴寒、酷熱和飢渴的威脅。走到半途,有些人因不堪忍受艱難而想折回。這時,聰明的導師作法術,在荒野中幻化出一座城池來,讓眾人進城休息。休息過後,又將城池隱走讓大家繼續前行。化城喻以這個小故事,象徵佛引領眾生走向彼岸。這幅經變圖,其實亦是一幅完整的唐代青綠山水畫(圖2)。 建於盛唐的23窟,在北壁還畫上了信解品中的窮子喻。故事說:有一窮子自幼與父失散,淪為乞丐。多年以後,其父已成為大富翁,只恨找不到兒子來繼承家業。一日窮子來到了一座城邦,被其父認出,但窮子已不認得父親了。父親便僱用窮子來養馬,借機與他建立感情,逐漸熟悉以後,父子相認,窮子得以繼承家業。寓言故事中,父親喻佛,窮子喻世人,借此比喻佛把佛法施與世人,讓世人離苦得樂(圖3)。


1.莫高窟第61窟主室南壁的火宅喻壁畫,火宅象徵充滿黑暗、痛苦、充斥卑劣齷齪之事的人間╱2.莫高窟第217窟南壁的化城喻壁畫,畫中故事象徵佛引領眾生走向彼岸╱3.莫高窟第23窟建於盛唐,主室北壁可見窮子喻的壁畫,父親喻佛,窮子則喻世人,比喻佛把佛法施與世人,讓世人離苦得樂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9-3 465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