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63 > 時空影廊 追尋Hedda Morrison的攝影之路

[香港今昔]第463期 時空影廊 追尋Hedda Morrison的攝影之路

文:張愷鑫    圖:葉永仁     分享:

簡介:畢打街是中環最早的商業區之一,歷經多年發展,不少建築造了又拆,像是因填海而消失的畢打碼頭、曾經的地標大鐘樓(1913年拆卸)、香港大酒店(1926年遭大火焚毀)和照片中許多漂亮的騎樓、洋行。1946年的畢打街,路中央停滿了轎車,兩旁則是行人的天下。照片左側的畢打行當時毫不起眼,在今天卻變得彌足珍貴。

        

 德輔道則是自1842年開始,港英政府逐漸填海造陸的產物。連接皇后大道中、畢打街和德輔道中的置地廣場外牆上,掛着一塊「一八四一年原有海旁紀念碑匾」,銘記了香港最早的填海歷程——最原始的中環海岸線,就是到此而已。畢打街道北端接入的德輔道中,最初並不存在,而是19世紀經多次填海工程而來。19世紀中期,第4任香港總督寶靈爵士填出「寶靈海旁西」(後改名為德輔道西),再到第10任總督德輔爵士填出「德輔道中」。當年,電車是這裡重要的交通工具,漫步的行人用不着走避汽車,洋行、老郵筒和「叮叮」聲是這裡的主調。


今 2018年

1924年落成的畢打行,如今身處畢打街高樓大廈的重重包圍中,是唯一「倖存」的戰前建築物。一直以來,香港土地資源管理的思維很簡單,就是要「充分利用」。舊式的騎樓和西洋建築,無論是高度、設施還是空間,都不足以應付現代的商業需求,因此難逃一拆。而畢打行這幢新古典主義樣式的美麗建築,舊時是典型的寫字樓,現在是用作時尚商舖和藝術空間,正好為繁忙的都市增添幾分文藝氣息。
「曾經滄海」的德輔道中,現今不僅是繁華的商業區,還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上環街市電車總站就設在此處,西行車輛可經摩利臣街至干諾道西,東行車輛則可由干諾道西經急庇利街進入德輔道中,而且地下更是港鐵港島綫的管道。近年還有人主張將德輔道部分路段發展為行人專用區,只供電車行駛,以尋味當年,讓街道回歸於「人」。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9-1 463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