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61 > 時空影廊 追尋Hedda Morrison的 攝影之路

[都市獵影]第461期 時空影廊 追尋Hedda Morrison的 攝影之路

文: 張愷鑫    圖:張愷鑫 、Hedda Morrison      分享:

簡介:懷念的照片。原來,這是1946年中環的某個 午後,當時未有林立的高樓、擁堵的車流, 有的只是開闊的海面,以及那時香港人不急 不忙的步伐。 而廣場一旁的香港會,其文藝復興的 建築風格美得驚艷,每一塊石磚皆是百年之 材,足讓人錯以為身處歐洲。這間會所是當 時僅供洋人名流社交和娛樂的場所,華人只 能望而卻步——它既代表了歐洲的優雅和建 築藝術,曾書寫了香港這座城市的面貌,也 是殖民歷史的縮影。

        

 昔
1946年
在和平紀念碑廣場上,一陣和緩的海風 吹來,把混合了海水鹹味的清新空氣吹到人 的臉上。海面不時傳來輪船的汽笛聲和海鳥 的嘶鳴,悠閒的馬路上偶爾跑過一輛車。遊 人坐在正對着碧藍海面的台階上,看薄雲和 從雲間透射到遠處山上的陽光緩緩流動。
又一陣海風吹來,拂過紀念碑斑駁的磚 面,吹起石階上的微塵,擾動了英國軍人肅 穆的衣袖,也給太陽底下拉着拖車的工人帶 來清涼。咔嚓一聲,Hedda Morrison按下快 門,將當時平凡無奇的一刻,變成後世永遠
Hedda Morrison 攝
張愷鑫 攝



2018年
如今我來到同一地點,聞着從不間斷 的汽車尾氣,引擎聲夾雜着紅綠燈的「嘀嘀 嘀」傳入耳中,實在讓人有點神經衰弱。當 時已接近下午兩點,吃完午餐的上班族正腳 步匆忙地趕回辦公室,唯有園丁頂着烈日在 修剪花圃。
舉目想尋找海的蹤跡,所見卻只有高 樓。和平紀念碑以北的海岸歷經多次填海, 60年代建起香港大會堂。穿過大會堂是龍和 道,以拆卸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為代價,分 擔中區的交通壓力。再往外便是濱海長廊和 摩天輪,常年輪替的娛樂設施和嘉年華張揚
着這個時代的喜好和潮流,彷彿要人忘卻曾 經空蕩安靜的海岸,莫要再對這兒曾經佇立 的「老古董」念念不忘。
香港會自1981年重建成今天的樣子, 在中環的大廈森林中毫不起眼。建築由著名 的現代主義建築師Harry Seidler操刀,追求 實用與美感合而為一⋯⋯「實用」我是看到 了——畢竟比以前多蓋了十幾層樓——「美 感」方面,請恕我書讀得不多,欣賞不來, 卻不禁思索:為了追求更高、更大、建築面 積更多,因而拆去富有文化底蘊和美感的古 建築,會否又是一種悲哀呢?

/
Hedda Morrison's photographs ©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Photo by Hedda Morrison; courtesy of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Photos from Hong Kong As It Was (《香 城故影》), published by The Photographic Heritage Foundation and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Online purchases at – www.hkupress.hku.hk
Thanks to The Photographic Heritage Foundation (www.photo-heritage.com)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8-11 461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