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58 > 香港的盂蘭勝會

[探索之旅]第458期 香港的盂蘭勝會

文:陳一年    圖:陳一年     分享:

簡介:就快進入農曆七月,盂蘭節又在香煙裊裊中一步步走來了。 這是香港基層市民非常重視的一個宗教節日。每年由農曆七月中旬開始,街頭巷尾便有人在焚香燒衣,誠心地進行擺供祭祀活動。港九新界各區的街坊團體和社區組織,一連數天舉辦大型法事活動。一個個法會在各區輪流展開,此伏彼起,綿延整整一個月,真的只有用一個「盛」字可以表達。

        

 潮人堅守的風俗文化
舉辦盂蘭盛會的各社區,都搭建起彩棚和會壇,照足傳統的儀軌行事,參加的坊眾數以萬計。只要細心觀察,會發現主持勝會的長老、值理很多是帶潮洲口音。
自從2011年6月,香港特區政府公佈了香港4項民間傳統活動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註),榜上有「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之名,我才明白,原來潮人的盂蘭勝會才是香港民間盂蘭文化的主流。
香港居民以廣東人為大多數,其中主要有三大民系:廣府人、客家人和潮州人。被稱為「潮州人」的族群,實際上包括祖籍在今廣東潮州、汕頭、揭陽和汕尾海陸豐等地區的人,統稱潮汕人、潮籍人。現在,香港潮籍人已超過100萬。
潮汕地區歷來有向外移民的傳統。香港開埠初期,大量的潮州人來到這個新興的城市謀生,為了適應新環境,潮籍人在香港島北岸的上環一帶聚族而居。他們依舊流行潮州方言,把家鄉的生活風俗堅守下來。
香港的盂蘭勝會,最早創始於銅鑼灣的潮籍人組織「公和堂」。公和堂在大坑摩頓台首辦盂蘭勝會,後來各區紛紛仿傚,逐漸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盂蘭勝會地點:上環的摩羅街、水街、西區公園、西寧街球場;銅鑼灣的摩頓台;南區的赤柱天后廟、王竹坑大王爺廟等。
現在,參加者盂蘭勝會的群眾早已不只是潮籍人,街坊們不論籍貫何處,都會紛紛參與本社區這一年一度的民間盛會。
潮州人的盂蘭勝會以佛教儀式為主,而海陸豐人採用道教儀式;一般香港民眾並不執着於道教還是佛教的宗教儀式。盂蘭盆會風俗已經民間化,甚至稱盂蘭節為「鬼節」。傳說農曆七月中是鬼放假的日子,人們的心意是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怨氣,避禍祈福。當然還一定會搭戲台演神功戲,大家娛樂一番。樂善好施的人,趁盂蘭盛會向老弱和貧困者派發「平安米」,成為一種社會公益活動。

盂蘭節的淵源
盂蘭節的淵源有不同的說法。
道教稱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是全年的「三元盛會」之一,上元、中元、下元分別是天官、地官及水官的別稱,中元節正是地官的誕辰。
佛教則稱之為「盂蘭盆會」。香港民眾一般流行佛教的解釋,但並不執着於道教還是佛教的宗教儀式。「盂蘭盆」源自梵語,意思是用盆子盛滿食物去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這種儀式源自南北朝時代。相傳佛陀弟子目連的母親死後變成了餓鬼,在地獄受盡痛苦。釋迦牟尼佛告訴目連,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在七月十五,以百味食品供養十方僧眾,才能使他的母親得救。目連依照佛陀指教去做,母親終於得到解脫。
後來,盂蘭盆會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風俗,從供養僧人變成供食鬼魂,還把盂蘭節稱為「鬼節」。
我很有興趣探索這些民俗活動的儀軌,還有各種大棚的作用。
原來,每處會場都會搭建三座大神棚,分別為:一、主壇棚,用於誦經,以幡招魂;二、天地父母棚;三、大士棚及附薦棚,是拜祭大士神的。還有戲棚,供人受用的,有本事的社區組織要請潮汕家鄉的戲班來演神功戲,鄉親們一連欣賞幾天,聊解鄉愁。

註: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4個項目是: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


綽號「一哥」;資深傳媒人、攝影家、畫家和旅遊作家。現任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副總編輯;並擔任香港電台文化旅遊節目嘉賓主持。著作有《百年辛亥名城之旅》、《一哥攝影講堂》、《一哥行攝天下》等。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8-8 458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