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52 > 跟鄭和下西洋

[探索之旅]第452期 跟鄭和下西洋

文:陳一年    圖:陳一年     分享:

簡介:關於鄭和的葬地,也是個謎,有人說葬在海上。他是大海之子。 為籌劃「海上絲綢之路」展覽,我重溫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先驅們的故事,特別是舉世矚目的航海壯舉「鄭和七下西洋」。 神遊「鄭和之路」,真教人蕩氣迴腸。

        

遠航之謎

明代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擴展至全球,鄭和是最強的開拓者。
鄭和(1371-1433年)是中國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生於雲南,色目人,本姓馬,信仰伊斯蘭教和佛教。鄭和博學廣識,武功高強,明成祖(1360-1424年)對他十分信賴,賜姓鄭,欽封為「三寶太監」,官居一品。明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開始他的7次遠航。
明朝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後世眾說紛紜。據《明史.鄭和傳》記載,「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又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史家的種種說法還有:作為聯合印度牽制帖木兒帝國東進侵擾明朝;鄭和身為穆斯林,要去麥加 朝覲……
「尋找建文帝」一說最神秘。話說1398年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由皇太孫繼位(皇太子早歿),即建文帝。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不服,興兵奪權,1402年攻破京師。建文帝縱火焚宮後,連同玉璽一起失蹤,傳說他由泉州乘阿拉伯商船逃亡海外。朱棣登位為明成祖,改元永樂,遷都北京,開創了「永樂盛世」。永樂大帝就為了尋找建文帝和玉璽的下落,不惜派遣龐大的船隊出洋?也許最初會有這動機,但是一次又一次萬里遠航的主因,顯然包含更遠大的目標。而實際上,鄭和下西洋最大的貢獻是促進了海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博取外國使團紛至遝來,可謂「萬國來朝」。
永樂盛世,明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雄厚國力使鄭和能率領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員的龐大船隊,進行7次遠航,歷時28年,總航程達7萬多海里,相當於繞地球3周有餘,訪問了39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的旅行探險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航海。英國海洋歷史學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甚至斷定鄭和的船隊最早發現美洲、大洋洲,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近一個世紀。

南京尋跡
鄭和的生命在遠航,直到在最後一次,回航途經古里國(今印度南部)時,病故在異國他鄉。
鄭和下西洋的大量檔案本收集於《鄭和出使水程》裡,後來卻不知所終。明永樂十九年的北京紫禁城大火,把鄭和下西洋的大部分資料燒了。清末八國聯軍再加一把火,從此鄭和的探險故事只有從幸存的《鄭和航海圖》以及曾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所著《瀛涯勝覽》、費信所撰《星槎勝覽》和鞏珍所撰《西洋番國誌》去查找,許多重大事件化為謎霧。
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大本營,我曾去拜謁與鄭和相關的史跡地。
鄭和當年統領龐大的船隊從南京出發,是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啟航,至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遠航。我專程來到太倉,但只見長江滾滾東去,不復船帆如林的壯闊了。
南京天妃宮在長江之濱。相傳鄭和遠航時遇上狂風惡浪,幸得海神媽祖顯靈相救,化險為夷。鄭和順利返回後,上奏永樂皇帝,海神娘娘即被封為「天妃」,並於永樂五年(1407年)建造天妃宮。
南京獅子山西南麓的靜海寺,是永樂皇帝為表彰鄭和下西洋的功績而敕建的寺院,也為供奉鄭和從異域帶回的佛牙和羅漢畫像。現在設「鄭和下西洋」和「《南京條約》議約」等展覽。歷史竟有如此矛盾的組合:象徵了中國古代外交史頂峰的靜海寺,到了1842年,竟成為清朝與英國談判《南京條約》的場所,香港從此被迫割讓,軒昂的靜海寺變成國運衰落的見證!
南京牛首山麓的鄭和墓,是按伊斯蘭教樣式而建,其後裔說是衣冠塚,他們根據祖輩相傳,鄭和死後只運回來髮辮和靴 子等。
關於鄭和的葬地,也是個謎,有人說葬在海上。
他是大海之子。

 

綽號「一哥」;資深傳媒人、攝影家、畫家和旅遊作家。現任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副總編輯;並擔任香港電台文化旅遊節目嘉賓主持。著作有《百年辛亥名城之旅》、《一哥攝影講堂》、《一哥行攝天下》等。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8-2 452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