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49 > 我們都是屋邨仔

[特稿]第449期 我們都是屋邨仔

文:余晴峰    圖:高添強提供     分享:

簡介:根據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的資料,2016年有逾214萬人住在香港公共屋邨的出租單位,約為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曾經住過公屋的人數自然更在其上,公屋生活實在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今期港人港事跟大家重溫「屋邨仔」的日常,還會討論一下所謂「屋邨精神」到底是甚麼。究竟舊屋邨的歲月真有那麼美好,抑或我們不由自主地美化了回憶呢?

        

無廚房無廁所
公屋歷史源於一場大火,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6萬居民無家可歸,政府為安置災民,在災場興建了8幢徙置大廈,是為第一代出租公共房屋。其後出於各種考慮,包括希望騰空寮屋用地發展地產、為工人提供「瓦遮頭」,讓他們放心上班,促進本港工業發展等等,政府於是主動承擔起公共房屋的重大責任,先後推出「廉租屋計劃」及「臨時房屋計劃」等多項政策,以致於高峰時期,本港公屋居民約佔總人口的一半。
第一型的徙置大廈呈「H」字形,樓高5至7層,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居民在走廊煮食,而公共廁所及淋浴間則設在連接兩翼的中央部分。與早期公屋的住客聊天,他們一般最深印象也是這個廁所。試想一層300多人,只有6個廁格,又沒有沖水設備,「遍地黃金」的情況在所難免,很多居民上廁所時會帶備一疊報紙鋪地,但如廁過後又不會清理,結果就是報紙疊「黃金」,「黃金」又疊報紙,衛生情況叫人慘不忍睹。
擠迫是另一個經常被提及的問題。最早期的公屋單位一個約120平方呎,面積約等於現今一個車位,而且家庭成員要有5個成年人才可以入住,人數不夠就兩伙人共住一個單位,可以想像當時的居住空間有多狹窄。入夜,房子往往擠得不夠位置睡,男丁就只能帶一張帆布牀,到走廊或梯口
「露宿」。

那動人時光
居住條件不理想,奇怪是不少人都緬懷這段時光,甚至常有今不如昔的慨嘆。聽過曾經住在石硤尾七層徙置大廈的長輩說從前的生活非常開心,問她開心在哪裡,她想也不想便回答:「那時睡覺都不關門啊!」我口頭笑她,不關門睡覺有甚麼好高興的,心裡卻明白,長輩看重的不是關門不關門,而是鄰里之間那種「夜不閉戶」的信賴與親近。
事實上,我們今天讚揚「屋邨精神」,很大程度就是頌讚當時的人在逆境中守望相助、共同奮鬥。你看那些舊屋邨的老居民怎麼說:笑匠許冠文回味樓下買魚蛋撈飯的老闆總是給很多湯汁作泡飯;演員謝天華記掛屋邨的小朋友「放學約去後山捉金絲貓與摘大紅花」;中大商學院副院長范建強難忘隔壁曾師奶借錢給他們一家度難關大家的經歷或許不盡相同,然而念的都是同一份人情味,那種人與人之間互相扶持的溫暖,在鄰里關係愈趨冷漠的今天看來,的確是更顯璀璨悅目吧。

我們回不去了
沒有人能否認舊屋邨所有過的濃情,但正因為這份濃情確曾存在,人們有時會過於神化往昔,甚至粗暴地借此批評當今世代世態炎涼,人心不古。我們得明白,鄰里感情的疏遠有其客觀因素存在,簡單一句「重拾屋邨精神」就將問題全部解決?那是不可能的。舊屋邨本身亦有很多毛病存在,屋邨攝影師岑允逸就曾經批評大家過於「浪漫」,他指公屋有個特點:大家都認為所有東西都是「阿公」的,「爆水渠啊?找房署啊」,居民很難培育起歸屬感。這是個尖銳的觀察,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反思屋邨的狀況。
而更重要的另一點是:人情源於接觸,而舊屋邨很多接觸都是「迫」出來的。不是說為了尋求溫暖,所以昔日的人們才會共用廁所、一起在走廊煮飯、長期打開大門取涼,而是當時的生活條件就真的只能這樣,這多少有些迫於無奈的意味。今天生活環境改善,私人空間多了,住客之間的接觸難免減少。大家雖說懷念往昔,但要重拾從前的生活形態,比方說今天就拆走家中浴室,齊齊到公廁洗澡?相信絕大部分人也不願意,往事畢竟是往事,我們都回不去了。

逝去的雖已逝去
如此說來,老屋邨的歲月像觸不到的過去,只供人膜拜祭祀?不應這樣的,或者說,害怕的正是這樣。今天提到老屋邨,我們都很容易陷入一種過於感性的狀態,興致勃勃地細說當年有多好,卻不曾認真反思大家可以由那段日子裡得到甚麼、學習甚麼。
其實,舊屋邨留下不少養分供我們團結社區。舉例而言,不少專家已經指出,舊屋邨那些由小商戶組成的街市與商場可以有效地維繫街坊感情,然而現時大部分屋邨商場均由「領展」管理,以私營及上市公司的模式操作,租金年年上升,小商戶負荷不了,最後只剩下千篇一律的快餐連鎖店和大型超市,這個情況是否合理?不合理的話,該如何改善呢?一方面鼓勵人們重拾昔日情義,另一方面又任由老店繼續倒閉,這活脫脫就是個笑話。
就個人層面而言,如果我們真的羨慕昔日的美好,那麼除了長嗟短嘆,也應該認真檢視自己是否把私人空間抱得太緊,對社區的參與又是否足夠。例如地區墟市,無疑可以增加社區歸屬感,但亦會帶來衛生與噪音問題。在這個場合下,我們可否多給一點包容,容下它,讓住的地方多一份人情味呢?又或者騷擾真的太大太多,我們又有沒有參與其中,嘗試找出緩和的方法,而不是用投訴將其輕易抹殺呢?逝去的已經逝去,但努力一下的話,相信人情味與生活質素,絕對是可以並存的。


美荷樓生活館
重現昔日好時光
落成於1954年的美荷樓地處九龍石硤尾,是香港最早期的「H」形6層徙置大廈,標誌香港公屋政策的開始,大導演吳宇森當年也是在這裡長大。2000年代,石硤尾各座舊型大廈逐一清拆,美荷樓獲保留並交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改建成「美荷樓生活館」,以超過1,200件藏品及40多段口述歷史,向公眾介紹舊屋邨居民的生活點滴。
生活館一樓主要展示舊屋邨時代的各種代表性物品,帶老人家到這裡參觀,看見老衣車、巴士車票、粵曲唱片,他們都興奮地憶起當年生活的片段。二樓則複製了浴室、廁所、雜貨店及居住單位等舊屋邨場景,讓年輕一代也能見識無遮無掩的屋邨公廁是怎麼一回事,只是不知應該慶幸還是遺憾的是:廁所沒有重現當年的那種臭味。生活館還提供一日一團的免費導賞團,對舊屋邨生活感興趣的朋友不容錯過。
除了展覽部分,美荷樓生活館也有住宿服務,讓大家住進由舊公屋單位改建而成的房間,感受昔日的味道。不打算留宿的朋友也可以到生活館的41冰室吃下午茶,那裡以老香港情懷為主題裝修,是拍照「打卡」的好地點。

地址:九龍深水埗石硤尾邨41座
交通:深水埗港鐵站D2出站,步行10分鐘左右到達
查詢:3728 3500
網址:www.meihohouse.hk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7-11 449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