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49 > 喀什土陶何去何從

[文化廊]第449期 喀什土陶何去何從

文:沈橋    圖:沈橋     分享:

簡介:位於新疆老城高台的闊孜其亞貝希巷,世居在這裡的維吾爾族居民以製陶為生,傳承着古老的土陶手藝。但這項技藝卻愈來愈不受年輕人歡迎,古老的技藝將何去何從呢?

        

世居以製陶為生

闊孜其亞貝希巷在新疆喀什老城高台的東南,直面穿越市區的吐曼河,漢語的意思是「懸崖上的土陶」,世居在這裡的維吾爾族居民以製陶為生,傳承着古老的土陶手藝。事實上高台本身就是吐曼河泥沙陳年累月的淤積。由於取材的方便,製作土陶的匠人就在高台上搭建了民居,篩選黏質的河土製作各種陶瓷家什,延續至今,祖農世家依靠傳承上百年的「土味」家喻戶曉。


踏進吐爾遜卡日‧祖農家門那一刻,時間彷彿倒退了400年。作坊分上下兩層,光線很暗,下層是攪拌陶泥的地方,存放着一堆拌好的陶泥。沿着屋角的台階,穿過天窗般的小孔門上第二層,房間很矮,一不小心頭就碰到了屋頂,整個房子沒有窗戶,加之常年窰火的熏烤,牆和屋頂漆黑一片,只有屋頂上的天窗撒下一縷暖暖的陽光。屋子牆上的小木架上,擺滿了做好的陶碗的毛坯,在昏暗的光線中,如同懸掛在空中,宛如走進童話的世界。吐爾遜卡日‧祖農背靠後牆,用腳蹬着靠皮帶轉動的胡楊木質的輪盤,木輪上面的轉盤正中放着泥坯,根據需要的速度或快或慢,泥坯在手中或是擠或是鼓地有了生命,腳蹬的輪盤上,深深地印刻着六代傳統手工土陶藝人的痕跡。

陶器歷史悠久
陶器,在喀什有着久遠的歷史。1972年,在喀什市西南50多公里的烏帕爾陸續發現4處距今6、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是手製夾砂陶,器形有罐、缽、盆、甕、小杯等。公元9世紀中葉,維吾爾族先民西遷至塔里木盆地周邊地區,從遊牧生產轉為定居農耕,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大量使用、製作陶器,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在新疆塔里木綠洲中各種陶器依然被廣泛使用。
隨着傳統的土陶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從吐爾遜卡日‧祖農的父親祖農‧阿西木開始,便不能只依靠土陶手藝養家糊口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父親去了一家學校為孩子們燒開水、打掃校園,但不願丟棄傳統手藝的祖農‧阿西木,只要有一點時間,就鑽進他的土陶作坊裡,經營他的土陶手藝。2005年4月,祖農‧阿西木一場大病去世,所有的手藝連同作坊、房子都傳給了吐爾遜卡日。「我的土陶必須是古樸的,沒有任何現代化的加工,我的爸爸、爺爺、爺爺的爺爺怎麼做的,我現在就怎麼做,一定保持了土陶最初的形態、最自然的色彩。」吐爾遜卡日說。

日韓遊客特別喜歡
顯得破敗而雜亂的老城從2009年起開始得到修繕和加固,遊客因而增多,為吐爾遜卡日‧祖農家的土陶作坊帶來新的生機。「我做的土陶,內地、還有日、韓遊客特別喜歡,製作出的土陶被一批一批的買回去,有一個博物館的專家看過我的製作方法,說我完整保留了維吾爾族土陶製作的原始形態;還有一個民俗學家看過我的製作,鼓勵我要堅持。」這幢六代人居住的土房子裡,就像一個歷史博物館,保留了維吾爾族土陶技藝的原生態。
吐爾遜卡日‧祖農的土陶,得到世界各地遊客的認同,幫助土陶從塔里木綠洲人的日用品,轉型成喀什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不過,「三個女兒出嫁了,一個兒子讀了警官學校,他們不可能再繼承我的土陶手藝。我曾登過廣告,願意出錢請人來學土陶,有些人裝模作樣的學一學就回去了,我也給職業技術學校的孩子教,但這項技藝卻愈來愈不受年輕人歡迎。大家寧願去學打饢這樣實用的技藝。」
透過庭院一邊木柵欄圍起圍欄,東湖的千頃碧波和新落成的樓群,描繪出現代都市的圖畫。庭院的平台上,吐爾遜卡日‧祖農坐在一大片還沒有燒製的土陶之中,聚精會神地給泥巴碗畫上他心中最美的釉彩和圖案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7-11 449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