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47 > 鬼同你保育

[文化廊]第447期 鬼同你保育

文:余晴峰    圖:余晴峰     分享:

簡介:《論衡》曰:「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鬼因人的思念與關心而存在,一個社區的鬼,則寄託社區眾人所共有的記憶和牽掛。 盂蘭節講鬼,不是想導人迷信,或者渲染血腥暴力, 而是希望透過介紹地區人士如何搜集和傳承鬼故, 喚起大家對環境及歷史的關注,並以此對抗愈來愈冷漠的社會。

        

 即將逝去的鬼故
當今世代鬼故式微,雖然社交網站的怪談為數不少,但這些鬼故事壽命短暫,傳播程度不高,結果提起經典鬼故,大家還是得找「新娘潭」、「辮子姑娘」這些老掉牙的故事充撐場面。香港知名靈異電台節目主持潘紹聰也慨嘆:「真係好難諗到近10年家傳戶曉的鬼故事。」
甚麼原因導致香港鬼故今不如昔?帶着這個問題,我訪問舉辦猛鬼保育社區導賞團多年的麥德正。在這個鬼故專家眼中,新世代網上傳說所以難成經典,原因並非不夠嚇人,而是因為「缺乏歷史與文化底蘊」。
他解釋,好的鬼故要有時間沉澱,跟人的生活與情感有所聯繫。但網上文化講求「速食」,大多數鬼故「求新求爆」,焦點只放在血腥,沒有着重故事背景,很多時都是某時某地的某血案,聽者因而覺得不夠貼身,與他們的生活沒有關係,自然不放在心上。而且很多講述者都是人云亦云(copy and paste),沒有親自到過鬼故現場,故事因而缺乏生活質感,也就難以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灣仔人講灣仔鬼
除此以外,鬼故的衰落亦源於時下男女對身邊環境的疏離。以往的人比較關心自己社區的事,街坊關係緊密,地區信息傳播迅速,靈異事件更是鄰里之間一講再講的話題。這樣的環境特別有利鬼故傳播,而這些鬼故又慢慢成為人們之間的集體回憶。比方說提起灣仔永豐街伯公廟,其他地區的人或會不知所云,但灣仔的老街坊聽到,必定會滔滔不絕地跟你講故:話說二戰時期那裡有個防空洞,日軍侵略時炮彈落在裡頭,炸死了很多人,為鎮壓亡魂,居民在那裡興建了一座伯公廟,後來該區重建時搬走了伯公廟,之後便怪事連連,當中更有人目擊人頭在附近四處亂飛。驚慌的街坊於是夾錢打齋,每家每戶都貼紅紙驅邪,又請回伯公鎮場,社區才總算回復安寧。此後就算該區發展成高級住宅區,這座小廟仍屹立在高樓大廈之中,默默守護社區。
對居民而言,這些故事是身為社區一份子的印記。麥德正說:「我是灣仔人,講灣仔鬼故才有底氣,你叫我講(元朗)達德學校,我一定講得不好。」聽得出鬼故與地區歸屬感之間,有種近乎互利共生的關係。然而情況來到今日有所轉變,現代鄰里關係說得不好聽一句就是「老死不相往來」。人們大部分精力投放在網絡世界,對身邊的人和事顯得冷漠。我們不再留意別家的喪事、社區中被廢棄的車站、街頭阿嬤敬拜的小廟衍生的鬼故也因而愈來愈少。一個二個都化作「低頭族」,有誰還會關心社區的幽靈?

鬼故是種藥
眼看社區意識逐點消失,不少地區組織開出的解藥就是鬼故團。這些團最愛稱自己是「掛羊頭賣狗肉」,如西營盤鬼故團明言鬼故只是名目,實際上想講的是一個區的前世今生;香港故事館的秀萍姐亦話:「我們是『呃鬼』,透過鬼故的形式講地區的生活狀況。」

 

「如何掛鬼故的頭,賣地區歷史與生活內容呢?」我問秀屏姐。親和力極強的她解釋,關鍵是故事的篩選,而篩選的最大準則在於「有沒有完整的故事,究竟可不可以告訴參加者當時發生甚麼事。」她以東城戲院為例,傳言這座已拆卸的電影院開場時經常觀眾疏落,戲到半路卻突然「全院滿座」。如果故事只停在這裡,無非也只是一則可供一談的怪談,無甚文化價值,所以秀屏姐說要進一步講出鬼故背後的生活景況:原來當時的人看戲習慣「掹衫尾」,兩個人持兩張票入場,其中一個人看到中途拿兩張票出戲院買東西吃,順手又帶多個人入場,於是乎放映室內就自然愈來愈多人,這就是「全院滿座」的真相。

愛鬼故愛社區
查找隱藏在鬼故背後的文化價值並不容易,除了要以理性的角度拆解鬼故所講的生活形態,也要花時間訪問街坊,以口述歷史補充官方歷史。秀屏姐說曾經見過有掌故講:「70年代的鳳凰台是最後一個有打更的地方。」70年代已經有鐘,為何還要打更?為了解開這個謎,秀屏姐四出查找答案,最後一個在灣仔街市賣菜的街坊告訴她:70年代灣仔鳳凰台是個墟市,居民會在凌晨時分經灣仔郵局旁邊的樓梯上這個墟市賣貨,奇怪是不少人見到未開檔的墟市聚集大量人影,然後轉過頭後又發現這些「人影」盡皆消失,覺得不吉利的街坊於是湊錢請「打更佬」打更,提醒眾多「人影」天快要光,陽氣將至。所以更其實是打給鬼聽的,不是打給人聽的。
這個故事的重點不在於灣仔郵局對上有鬼,而是「原來從前的人會朝早起身,一齊擔貨上山買賣,所以感情維繫得很好;原來以前上環至灣仔都是依山發展,很多地方都是開平地起樓房,平台中間又有小空間買賣;原來所謂的四更是指即凌晨一時至三時......」硬性知識不容易入腦,但以鬼故作切入,可以令參加者對地區的歷史發生興趣,暸解舊時人的生活模式,這亦是鬼故團的意義所在。

有無去過現場啊
提到鬼故團的成果,秀屏姐頗為自豪:不少人在導賞後多了「原來是這樣」的驚訝,關心更多身邊的環境;亦有不少地區歷史的空白在她考據鬼故的過程中得到填補。儘管如此,未來的路依然不容易走,主要問題有兩個:
首先,不少人參加鬼故團後,拿她的資料另外開團或者出書。倒不是介意別人抄襲,而是這些人將重點放在獵奇而非保育之上,他們未經考證便在故事上加鹽加醋,例如上文提到永豐街防空洞的事,秀屏姐便很生氣地批評有人「自恃專家」,亂作二戰時期炸死防空洞眾人的是撞針式炸彈,因落地時未有爆炸,所以滾入洞中。「阿哥,個炸彈智能啊,識上樓梯啊(永豐街防空洞門前有梯級,理論上不可能「滾」入洞內)你講之前有沒有到過現場考察啊!」不嚴謹的抄襲者為了「戲劇效果」,散播不正確的信息,讓人對社區產生錯誤的理解;更有甚者因為他們不愛惜社區,帶團時「嘈喧巴閉」,影響街坊生活,最後遭住客投訴,永豐街原本用來辟邪的紅布也給拆掉,這些都是讓人憤怒的。

舊城的輪廓未消失之前
另一個問題是舊建築拆得太快,很多經典故事也失去「生存」場所。要知鬼故團與鬼故講座不同,「為甚麼人家要跟你落街行呢?我可以開一個講座講三個鐘,但你叫我對住牆講故仔多沒趣啊!去到船街,大家都開心,上南固台那段路黑漆漆的,可以接觸石牆啦,石牆樹啦,就算我不講鬼故你都興奮啦,有鬼故聽就更加興奮,城市裡頭還有這樣一片綠洲,真的不容易。」南固台一向是鬧鬼之地,相傳日治時期這裡是慰安所,有不少怨靈徘徊於周遭,2003年,8名青年男女夜探南固台,聲稱在門外遇到鬼影,其中3人突然發狂,要多個警察合力才可以制服,事件登上多份報章頭條。這樣一個地方用「綠洲」去形容,聽上去似乎有點奇怪,但我可以體會秀屏姐那種「接觸及暸解後喜歡上一個地方」的心情,這也是鬼故團的精髓所在:讓人回到社區,重拾對自己所住地方的熱愛。
社區發展,東城戲院拆了、同濟書院拆了......如何憑一個新的地方講一個老的故事,這是個困局。近幾年很多街坊為秀屏姐提供鬼故,同一時間卻又有很多舊地逐一消失,她形容這是「可以講的東西愈來愈多,可以看的東西愈來愈少。」鬼故團提倡保育,清拆謀殺鬼故,這恰似是一場競賽,只能寄望在舊城的輪廓還未完全逝去之前,我們來得及喚起人們對過去的重視。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7-9 447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