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35 > 訪道天台山

[俠遊江湖]第435期 訪道天台山

文:譚寶碩    圖:譚寶碩     分享:

簡介:汽車沿着高速公路飛馳,此刻沒有誰可以體會我的心情。 凡事都有因緣,26年前,我跟隨香港西方寺的永惺法師學習佛法,修的是天台宗的止觀法門。其間幾年,法師為我講解修行要點,不時提到天台宗的發源地浙江天台山,講述天台智者大師的種種故事。從此,天台山深深留在我的腦海中。

 我希望有一天,能夠親身到天台探訪祖庭,當然我不願意只是作為遊客到此一遊,而是要深入天台山去作更多的體驗。如此,久久未能成行,轉眼26年過去。今天,天台山的朋友邀請我去參加他們的音樂活動,促成了我實現這個心願。
朋友在杭州蕭山機場接我,然後開車大概兩小時到天台山。沿途的地名頗有意思,經過三界、仙岩、白鶴,然後到達天台。這些地名彷彿是在敘述仙人飛昇的過程:穿越三界,成仙,再乘白鶴飛往天上。這不是巧合,冥冥中似有所安排: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所在,也是道教南宗祖庭之地,自古以來匯聚了無數修行者,出了濟公活佛、寒山和拾得等等大德高僧。最旺盛時天台山有過千所大大小小的佛寺道院和修行茅蓬,所以臥虎藏龍,蘊涵着浩然之氣象。
「千年石上古人蹤,萬丈巖前一點空。」寒山大士的詩句千古傳誦。
寒山是唐代貞觀年代的人,曾隱居在天台的寒巖修行。我來到寒山修道的寒巖石洞,但見一縷清泉從洞頂瀉下,水聲淙淙,透過石縫望到一片碧空,此刻才深深體會寒山詩中所說的:「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潔,何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山居的荒蕪,生活的清苦,一個人在此安貧樂道,寧靜澹泊中看透世事紛紜,洞見萬物本來面目,成就了這個偉大求道者的崇高品格和浪漫情懷。
說到寒山,一定少不了他的好朋友拾得和尚。拾得小時候是個棄嬰,被國清寺的豐干禪師在路上撿回,起名為拾得,在國清寺長大。拾得與寒山兩人年齡相若,性格相投,結為好朋友。寒山入寺前生活貧苦,經常飲食不繼,拾得就將寺廟的剩飯菜盛在竹筒裡帶給寒山。所以後世繪畫寒山、拾得兩人的畫像時,其中一人必定揹着竹筒。兩人都有灑脫不羈的性情,都有很高的修為,留下幾百首禪詩為世人傳頌。後人傳說他們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化身,清代雍正帝追封他們為「和合二仙」,兩人成為中國和合文化的化身了。
天台山有很多名勝,石樑飛瀑和華頂杜鵑等等美景固然令人讚嘆,但最能打動我心,是看到佛教和道教友好相處,相互扶持。在世界很多地方,不同的宗教衝突不斷,甚至刀光劍影。在這裡,卻隨時可以看到佛道之間如朋友般來往,這就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和合文化。我們在道教桐柏宮


P129
有音樂雅聚,佛教國清寺的僧人知道消息便過來參與,晚飯時共聚一堂,如在家中吃飯一般,隨意而自在。天台山處處體現出和諧共融的氛圍,令人感動。
桐柏宮是南宗道教祖庭,優雅的建築群巍然矗立在群山之間,在這裡看落霞幻變出各種顏色,再化作一片紅塵慢慢隱沒。桐柏宮相傳始於西周,經歷近二千年歲月。舊址原本在山下,因為建水庫的緣故而搬遷到這裡。拆卸時,地板下面赫然露出一方桐柏宮古印,寶印重見天日後,桐柏宮蒸蒸日上,日漸興盛。
難忘踏入天台國清寺那一刻的感受,我像遊子歸家,雖然陌生卻又那麼親切。參天的大樹圍繞着寺院,知客師父快步走過寺前的古橋,把我們迎進山門。祖庭是如此慷慨,佛門永遠開着,有緣人都可以進來。國清寺建於隋代,見證了一千多年人間的風雲變幻。天台智者大師開創了國清寺,以法華經及止觀法門等教化眾生,度人無數。智者大師親書的「說妙法藏」四個大字,刻在一塊石頭上。時正稻熟季節,寺內的空地都曬滿了稻谷,農禪合一,是中國佛教的好傳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把修行融合在日常的勞作之中。
看過千年不枯的古梅,看過青蒽婆娑的五戒菩提,遠眺與國清寺遙遙相望的隋代古塔。還有什麼遺憾?我突然向知客師父提出:「可以讓我在大雄寶殿為諸佛菩薩吹奏一曲嗎?」知客師父慈悲應允。我拿出隨身帶着的洞簫,屏氣凝神吹奏一首《一瓣心香》。簫音裊裊在大雄寶殿迴盪,我的內心無比激動。
幾天的行程結束,重返塵世,一切都不同了,雖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天台此行,還了我多年的心願,前賢大德給我更多的啟發,在我心中,注入了一股甘美的清泉,得未曾有。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6-9 435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