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34 > 朝拜莫奈大師

[旅情心影]第434期 朝拜莫奈大師

文:陳一年    圖:陳一年     分享:

簡介:香港的藝術愛好者真有福,由5月4日到7月11日,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的17幅風景畫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歷時兩個多月,這是世界少有的寵遇。這次畫展,還仿照莫奈在法國吉維尼的家宅、花園,在展場構建出一個給觀眾體驗、交流的空間。經過這樣的高濃度浸泡,即使你原本對印象派全無瞭解,也該變成半個「印象通」了。

        

 陳一年
綽號﹁一哥﹂;資深傳媒人、攝影家、畫家和旅遊作家。現任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副總編輯;並擔任香港電台文化旅遊節目嘉賓主持。著作有︽百年辛亥名城之旅︾、︽一哥攝影講堂︾、︽一哥行攝天下︾等。

催生印象派的三要素
從少年時起,我就是莫奈的粉絲,一直被他充滿奇妙色彩和彷彿光波震盪的畫作所迷醉。在攻讀美術學院時及畢業以後,我只臨摹過兩位西洋畫家的作品,就是莫奈和他的好友、同為印象派大師的雷諾阿。前者偏重風景,後者偏重人物,共同之處是善於捕捉光線和色彩之美。可惜,我當年臨摹的作品很得畫友喜愛,於是有的送人,有的被借去不還,現在一無所有了。
後來我迷上了攝影,進一步感受繪畫與攝影相互融會貫通的聯繫,也深化了我對印象派藝術的理解。印象派繪畫不僅是在大自然中直接描繪燦爛的色彩和陽光那麼簡單。
實際上,印象派的誕生源於三個要素:
一是社會藝術思潮的解放。在印象派孕育的時代,以古典主義藝術為主流的學院派佔統治地位。古典主義繪畫的永恆主題是宗教、神話、歷史故事和上流人物,而工業化時代卻更需要現實的和自我感受的精神。一群青年畫家反對法國官方學院派藝術的墨守成規,要求藝術上的革新和創作自由。由於他們脫離了既定的規範而不被官方沙龍接受,所以便自己舉辦畫展。
1874年,這批畫家首次舉行獨立畫展。當時莫奈展出的一幅畫題為《印象.日出》,被學院派用來譏笑他們是「印象派」,然而這名字卻被自信地延用,發出永恆的光彩。印象派興起是藝術史上一次大革命,使西方後來產生的各種繪畫得以從畫家和題材之間的既定束縛關係中解放出來。
二是科技進步帶來新技法。陽光光譜的發現,展示出自然光線中的豐富色彩,原來並非像古典繪畫的褐黃色調那般單調,這使畫家用新的方法觀賞和描繪世界,例如畫陰影,可以是用藍、紫色取代古典畫法的黑灰色。化工技術進步,使原來只宜室內使用的大桶顏料轉變成便攜的管裝。畫家走出戶外,在大自然中寫生,因此又稱為外光派。
三是攝影術的影響。攝影術在1839年面世,為藝術世界帶來驚喜。喜的是攝影能夠更真確地重現客觀形象,驚的是它徹底動搖了古典主義追求逼真描繪的根基。於是畫家們重新思考藝術形象應如何存在?印象派成為形象藝術的革命先鋒,闖出一


P129
條不依賴逼真描繪、不受前人規範束縛、更強調直觀感覺的藝術新路。

莫奈是「朦朧美」的祖師爺
作為一個繪畫與攝影的合體人,我較注意印象派與攝影的關係。
印象派興起於攝影術發明30年之後,那個時期的畫家與攝影師關係非常密切。1874年的首屆印象派畫展,就是在著名攝影師納達爾的攝影工作室內展出,而納達爾也曾經是個漫畫家。事實上,印象派畫家很多都是攝影家的朋友,他們由攝影得到啟悟,很重視自己的瞬間感受,不再以追求形似為己任,不會為符合既定規範而煩惱。
攝影最初被視作一種繪畫方法,「攝影」的原意就是「以光作畫」。當攝影技術發展到解決了拍攝速度問題後,「瞬間性」又成為攝影的顯著特點。而「印象派」的直接含意是「在客觀世界中洞察到的瞬間感覺」。攝影和印象派的藝術特徵是多麼貼近!古典主義繪畫所畫的是過去的、理想化的、非現實的、神聖的世界;而在相對意義上說,印象派和攝影均向我們呈現出現實的、可見的、感性的,因而是更親切的世界。
繪畫技巧方面,印象派畫家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光造成的,並研究出在室外光中描寫自然景物的方法,包括用短促的筆觸將不同的原色顏料拼列在一起,通過觀賞者以視覺交錯混合,有如光波顫動,產生燦爛的色彩效果。
印象派的藝術觀念遠超出繪畫本身,後來更影響了其他藝術,派生出印象派音樂、印象派雕塑、印象派文學、印象派攝影……等等流派。
現在不少攝影愛好者在進行藝術創作時,熱衷於運用各種方法使自己的攝影作品達到「朦朧美」效果,如果追根溯源,其實你的祖師爺就是莫奈他老人家呢。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6-8 434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