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389 > 武大郎與燒餅

[典故細說]第389期 武大郎與燒餅

文:兆凌    圖:     分享:

簡介:日前四川朋友遠道來港,我充當山寨導遊,帶她到油尖旺區走了一圈。經過某家專門售賣燒餅的店舖,朋友見到裡面有武大郎燒餅,竟然雀躍起來,問我那個是不是正宗的武大郎燒餅。《水滸傳》裡只有武大郎賣炊餅的記載,關於燒餅是否正宗的問題,真的不知從何說起才好!

        

你從來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來欺負。假如你每日賣十扇籠炊餅,你從明日為始,只做五扇籠出去賣,每日遲出早歸,不要和人喫酒,歸到家裡,便下了簾子,早閉上門,省了多少是非口舌。如若有人欺負你,不要和他爭執,待我回來自和他理論。
《水滸傳.第廿三回》

每日賣十扇籠炊餅
  《水滸傳》中,人稱「三寸丁谷樹皮」的武大郎雖然只是配角,但他挑擔沿街叫賣炊餅的生活細節,卻給讀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也不知從何時起,人們將「武大郎炊餅」與「燒餅」等同起來,武大郎燒餅自此名揚四海,香港、內地,甚至連台灣都可以找到它的影蹤。其實,《水滸傳》中記載的「武大郎炊餅」並不是「餅」,而是我們現在所吃的饅頭!


  宋人黃朝英在其《緗素雜記》提到,「凡以麵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在宋朝,爐火烤燒而成的叫燒餅、鍋裡煮的麵條稱為湯餅或煮餅、以籠屜蒸熟的包子叫蒸餅。小說第廿三回中,武松離家出行前,擔心性格懦弱的哥哥會被人欺負,曾經交待武大少在外面,早點回家,平日做炊餅十扇籠售賣的話,他離開以後只要做五扇籠就夠了。這裡所說的「扇籠」,就是蒸籠,由此可見武大賣的炊餅都是蒸出來的,跟我們現在吃的燒餅,實為兩種不同的食物。


  既然炊餅是蒸出來的,叫蒸餅不就可以了嗎?據《辭源》記載,宋仁宗做了皇帝後,因為他的名字叫趙禎,而蒸餅的「蒸」字和趙禎的「禎」字發音相似,宮廷上下為了避諱,蒸餅就說成炊餅。這種叫法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在小說的第七十三回,提到燕青與李逵讓劉太公「煮下乾肉,做下蒸餅」,由於當時民間兩種叫法並存,於是小說又出現了一物異名的情況。

孫二娘的人肉饅頭店
  那婦人嘻嘻地笑入裡面,托出一大桶酒來。放下三隻大碗,三雙箸,切出兩盤肉來﹔一連篩了四五巡酒,去灶上取一籠饅頭來,放在桌子上。兩個公人拿起來便喫。武松取一個拍開看了,叫道:「酒家,這饅頭是人肉的,是狗肉的?」那婦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蕩蕩乾坤,那裡有人肉的饅頭,狗肉的滋味?我家饅頭,積祖是黃牛的。」
《水滸傳.第廿七回》

 南宋臨安在午巿上有賣糖粥、燒餅、炊餅、春餅之類的點心,平時在大街小巷中亦有炊餅叫賣,它在民間是一種相當受歡迎的主食。宋朝人習慣把有餡的包子稱作饅頭,而沒有餡的實心包子,則叫炊餅。


  在《水滸傳》第廿七回中,武松來到孫二娘在十字坡開的人肉饅頭店中,孫二娘介紹說:「本家有好酒、好肉,要點心時,好大饅頭。」武松取了一個饅頭打開一看,問裡面的餡是人肉還是狗肉,小說裡的饅頭都是帶肉餡的,顯然就是今天的包子了。後來不知怎樣流傳,武大郎炊餅被說成了燒餅,而各地售賣的燒餅又不盡相同。既然武大賣的不是燒餅,那正宗不正宗就不用再考究了,反正好食就是!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2-11 389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