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資訊 > 時空影廊 追尋Hedda Morrison的攝影之路

旅遊資訊

時空影廊 追尋Hedda Morrison的攝影之路

分享:
 

 德國攝影師看中國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旅運復甦,由天津出發的漢陽號蒸汽客貨輪船抵達了香港維多利亞港,在汽笛與海鷗的嘶鳴中,一位略為跛足的德國女子走下船,手上拿着扎實可靠的Rollei雙反相機,通過磨砂玻璃觀景窗,以專業的攝影眼光觀察着這個社會。 Hedda在1908年出生於德國西南城市史特加(Stuttgart)的一個富裕家庭,卻選擇了並不輕鬆的人生道路。她十多歲時得到一部Brownie匣式照相機,開啟了攝影世界的大門,立志要當攝影師,在21歲時到慕尼黑State Institute for Photography學習攝影,並對傳統文化的攝影題材甚感興趣。1933年,Hedda橫渡遠洋,在中國北京的攝影店做經理時拍攝了大量都市景觀、手工藝和鄉郊風光。在中國的多年生活,Hedda精進了紀實攝影的技術,並鍛煉了攝影師洞察和捕捉事物的眼光,以及對光線和構圖的靈敏觸覺。 1946年7月,她在北京與同樣是離鄉別井的Alastair Morrison共結連理,一起前往英國,途經香港,也就有了這輯照片。其時香港經歷完戰爭蹂躪,人們努力地重建生活,建築、地貌與今時截然不同,其中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景致最為令人感慨——香港的首要任務是重建海港,因為只有海運和外貿恢復穩定,經濟才能繁榮發展。短短幾個月裡,香港人同舟共濟,在1946年初已大致修復港口,從Hedda的影像中可見寬闊的海面上貨輪、軍艦、漁船往來繁忙,戰爭的痕跡只剩下沉船露出海面的幾根桅桿。 漸漸地,許多靠海為生的水上人重返香港,由中國沿海和國外進出香港的貨物與日俱增,大大小小的船隻停滿了兩岸,加上戰後消費市場對各類貨品需求殷切,維港的貿易量迅速增長,預告了未來的經濟騰飛。 1947年3月,Hedda與Alastair由香港前往英國,她在中國的紀實攝影事業也告一段落。

1.1946年,香港的航運貿易正在復甦,維港的景致與今日大不相同╱2.維港雖美,角落裡的避風塘卻是貧困惡劣的棲身處。赤貧者為求生存,在混着糞污的海水拾撿爛釘廢鐵,以捕魚為生的蜑家人則住在船上,過着風雨飄搖的生活╱3.Hedda Morrison於1941年在中國鄉郊的留影(Alastair Morrison攝)


40年代的香港街頭 街頭一直吸引着紀實攝影師的目光,從布列松到久保田博二,無不為平民大眾真實的生活面貌醉心,Hedda Morrison也不例外。從德國來到中國,Hedda見到截然不同的生活場景、文化風貌,而香港又與她待了多年的北京差異甚大,更令她拍攝的興趣盎然。 維港的貨運貿易令中上環一帶繁華不已,但是自1930年以來中國經濟大衰退,再加上戰爭摧殘,民生困苦,多達100萬的難民湧入香港,造成了富裕表象之下的貧窮。至1947年年底,戰後和平使許多人重返家園,難民潮更永無止境,香港政府估計在香港「容身」的人口多達180萬——其中不少流落街頭,窮困度日。 華人平民多處於社會的中下層,精緻的洋房、壯美的會所並非他們的地盤,後巷、唐樓乃至寮屋才有容納他們的一席之地。行走在這些地方,香港並不美好。人流量大的窄街通常滿是攤檔和招牌,孩子剛步入青春期便要幫忙打理生意,不少現在已被清拆的寮屋區也在這時形成,而最落魄者唯有露宿街頭。 當然,Hedda忠實地記錄了中環的宏偉氣派,從匯豐銀行大廈、太子行到高等法院無不挺拔傲岸,然而她鏡頭下的華人社區——那些擁擠的唐樓、後巷的各式攤檔商行、碼頭上為生計奔波的工人,尤為讓人觸動——那不是冷冰冰的歷史,而是我們的前輩、香港社會鮮活的過去。

1.逃到香港的難民無家可歸,往往露宿街頭,就連牆上掛行李的掛鉤都要向業主租用╱2.西環後街一景,曬衣竹與店舖招牌縱橫交錯


遠逝的眾生相 Hedda熱愛拍攝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她常與被攝者相處融洽,令他們心情放鬆,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表情自然或面帶微笑。 說來不幸,Hedda年幼時患上小兒麻痺症,從此落下了跛足的病根,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然而這缺陷不僅沒有阻礙她的攝影工作,反而可能有些幫助。Hedda是女性,身材嬌小,令她容易融入環境,既不起眼也不對人產生威脅,跛足還會博得同情,更易使被攝者放下戒心。不僅如此,她的性格溫潤如玉,富有親和力,其丈夫Alastair回憶道:「她脾氣很好,而且很有耐性,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她愛記錄平凡人物與景物的美好」,可說是具備了從事人文紀實攝影的最重要條件,從而能夠攝下許多人本真、放鬆的一面。 Hedda的人像作品多是關於貧民、商販、勞工、漁民、鄉野原住民等草根階層。這類影像有別於當時的主流人像——以擺拍為主的紀念式照片——她的人像作品秉承了西方的攝影精神,務求展現不造作的人物狀態,呈現真切的生活本質。 由於人物千變萬化,不像地理、建築有固定的參照,進行今昔對比容易顯得牽強,然而人像是極富感染力的歷史影像,Hedda鏡頭下的眾生紀錄了往昔香港奠基者的容顏,值得細細品味。


1.來自勞動階層的年輕媽媽身着粗布短衫、皮膚黝黑,她揹着孩子,在市場上若有所思,似在為戰後百物騰貴發愁╱2.新界的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自幼就要幫忙幹活╱3.街童早熟獨立,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邋遢而襤褸的衣衫顯示他的童年並不容易╱4.腳穿木屐的婦人在街頭梳理頭髮,牆上貼着以文字為主的街招╱5.身着傳統黑邊帽和竹護腕的客家婦人從農活中稍事休息


跨越時空的攝影師之緣 香港開埠以來不乏優秀攝影師的青睞,像John Thomason、何藩等大師至今耳熟能詳——然而許多香港過往的底片並不一定受到重視,變成了乏人問津的館藏資料,或在家中的鐵盒裡寂寂無名,就此埋沒在時光中。 在The Photography Heritage Foundation(下簡稱TPHF)及其創始人Edward Stokes的努力下,Hedda Morrison的珍貴照片才能以精美、專業的印刷和編輯集結成書,呈現在我們眼前。 Edward生於澳洲,最初從事教職,後來對攝影產生濃厚興趣,自學成才,並以此為業。早年從事風光攝影,為澳洲多個媒體、期刊拍攝許多自然景觀照片。之後他以歷史影像的出版事業為使命,在1983年出版了關於澳洲礦鎮布羅肯希爾(Broken Hill)的口述歷史及影像集。 香港社會注重商業,像是歷史影集這類不能創造經濟收益的事業不易得到投資,不過Edward 堅信往昔的照片擁有珍貴的價值,逆流而上,親力親為地搜尋、整理、編排、沖印這些舊底片,迄今出版的《香城故影》及《流光迅影香港情》立下了香港歷史影像書籍的標桿。 搜尋老底片的過程不易,往往在機緣巧合下見到攝影師作品的一鱗半爪,爾後歷經曲折,奔波世界各地才能得到完整的「拼圖」。1995年,Edward翻閱《1946年香港年報》時見到Hedda拍攝的27幀照片——他瞭解過Hedda在中國的精彩作品,因而對她在香港的拍攝產生興趣。以這些零散的照片為線索,Edward相信專業攝影師如Hedda必會好好保存底片,他開始了歷史影像的偵探工作,找遍香港檔案館卻一無所獲,後在歷史學家、朋友及Hedda丈夫等人的幫助下,輾轉澳洲悉尼Powerhouse、坎培拉(Hedda晚年定居地),最終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尋得這些底片。 在搜尋底片的過程中,Edward對Hedda作品的深度和價值有了更多認識,得悉到她晚年極其渴望出版這些照片,兩人之間建立起一層跨越時空的緣分。Hedda和Edward均為專業攝影師,也都先後在香港生活。他們深明若沒有照片,每天所見尋常的景物終會消失。Hedda許多珍貴、脆弱而歷史久遠的方格膠片,除了她本人之外沒有人見過,Edward認為自己有責任令這些傑作面世——這便是《香城故影》的緣起。 通過影像守護歷史 過往的影像是對歷史最直接的記錄,Hedda Morrison等攝影師的作品不僅是史料,也是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鮮活的證明。這些歷史底片如果沒有人去進行整理和出版,最終只會徹底遭到遺忘。 TPHF出版的影集不只是呈現寶貴的影像,Edward對照片中景物、時代信息的辨認和獨到的註解更幫助讀者瞭解其中精髓,關於攝影師生涯的介紹還提供了更豐富的視角,令這些照片愈發有血有肉。 隨着自然、城市、政治、經濟和生活模式不斷變遷,許多景物已不復見,猶幸攝影師和TPHF的熱忱和責任感,通過照片讓我們知道甚麼已經永遠逝去、甚麼還能夠保存,往昔社群的寶貴記憶才不至於化為烏有。 如今新書Marjorie Doggett's Singapore剛剛出版,放眼50年代的新加坡,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


Edward Stokes

生於澳洲,TPHF創辦人、攝影師、作家、出版人,在香港生活多年,近年專注於搜尋亞洲範圍的重要歷史影像,將許多未曾公諸於世的珍貴照片出版成冊,主要作品有《香城故影》、《流光迅影香港情》、《Marjorie Doggett's Singapore》,個人攝影集著有《香港山色水韻》、《山水有情 探遊香港郊野》等。

 

1.Hedda的攝影集《香城故影》是TPHF出版的第一本香港歷史影像集,立下了叢書標桿╱2.《流光迅影香港情》呈現了新加坡人李福志鏡頭下的香港╱3.新書Marjorie Doggett's Singapore主要展現了新加坡50年代的城市景觀

 

Hedda Morrison's photographs ©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Photo by Hedda Morrison; courtesy of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Photos from Hong Kong As It Was (《香城故影》), published by The Photographic Heritage Foundation and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Online purchases at – www.hkupress.hku.hk Thanks to The Photographic Heritage Foundation (www.photo-heritage.com)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