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資訊 > 歲月留痕 何綬的香港情與影 

旅遊資訊

歲月留痕 何綬的香港情與影 

分享:
 

 

疾馳破浪行
—— 1960年代初攝於九龍深水埗荔枝角道與界限街交界處,記錄了暴風雨後水浸馬路頓成澤國的情景。一輛白車破浪而行,如陸地行舟。

早陣子,一個題為「歲月留痕——香港情與影」的攝影展在三聯書店的「元朗文化生活薈」展出。展覽的作品全部出自香港著名攝影家何綬之手,他以寫實的攝影風格,留下了半個多世紀前香港生活的真實寫照,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社會縮影。


「結緣攝影卅餘年,未拜名師自鑽研;有志竟成收碩果,五洲發報佳箋。務求實學不空言,立論著書啟後賢;若問此君何底蘊,公車車長着先鞭。」

1.巴士站 —— 攝於香港新界西貢公路。當年西貢屋舍少,人煙稀,乘巴士需要等待很長時間。作品以雨霧瀰漫的場景,把巴士站牌及人物襯托得十分突出,表現了空靈、恬靜和孤寂的意境。
2.巴士「升空」 —— 何綬說,香港在經濟起飛之前,路上的巴士很多都是從英國買來的二手貨,常要維修保養。像這樣吊巴士的場面,也入了何綬的鏡頭。
3.鐵馬小息時 —— 何綬身為司機,長期與巴士相處,拍攝了很多巴士的照片。此幀作品表現出他的巴士情結:早夜交班運作忙,如油添水在車房;維修保養機還熱,再度奔馳走四方。


五、 六十年代香港平民的生活,勾起那個時代的集體回憶,讓經歷過的人回味無窮,未曾經歷的人感到新奇。

1.露天街市—— 1960年代攝於九龍深水埗白楊街。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那時社會的市井生活形態:人們步履悠閒,身穿唐裝的家庭主婦自備菜籃子、或手提水草捆綁的貨物……全無今日充斥於市的塑膠袋和步履匆匆的紛繁囂喧。
2.吃得苦 —— 攝於九龍深水埗街頭。何綬道:「小販攜兒上街,因家中乏人照顧。餓了,就買碗麵充飢。因燙手,只好放在地上俯低身來吃。」那時的孩子粗生粗養,現在已見不到如此境況了。
3.《再世紅梅記》 —— 上了年紀的香港市民,大概都能認出這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由名伶(左起)靚次伯、白雪仙、任劍輝等主演的粵劇《再世紅梅記》。何綬清楚地記得,拍攝的時間是1959年9月14日,著名劇作家唐滌生就在此劇演到第四幕時突然昏厥,翌日辭世。
4.垂涎欲滴 —— 60年代影友們的街頭獵影興致很濃,基層社區更成為獵取人生百態的地方。圖中兩個孩子的相互關係,活現出「飽人不知餓人飢」的意趣。


「畫如其人」,我認識的何綬正是一個為人平實、謙和的謙謙君子。

1.勤讀—— 在60年代,常見屋村的孩子在公園、球場溫習功課,或者就在Y型公屋的樓梯間苦讀。作者利用射進梯間的陽光,形成逆光環境,勾勒出孩子的輪廓;梯級與欄杆的構成,富有線條美感,又豐富了空間層次。
2.危生瞬間 —— 屋村的孩子玩耍,都是自尋樂土自得其樂,如此攀登高高的鐵絲網遠眺,令人提心吊膽。


光影生動、親切感人的影像
展覽開幕前,何綬先生親自到展場張羅,指導我們佈置展品,又不時指着照片講述其中的故事和拍攝經過。我先睹為快,又得以親聆何先生思緒清晰的回憶。往事連綿並不如煙,實在難以相信他已經九二高齡。
這次展出的作品全部是用菲林拍攝的黑白照片,散發着銀鹽時代的韻味。照片主要記錄了五、六十年代香港平民的生活,勾起那個時代的集體回憶,讓經歷過的人回味無窮,未曾經歷的人感到新奇。何綬的作品光影生動,但並無沙龍之風,不造作也不唯美,而是以樸素的形象、平實的情節和真情的自然流露來動人心扉,因此使人感到親切、可信,也因此含有豐富的時代信息。
「畫如其人」,我認識的何綬正是一個為人平實、謙和的謙謙君子。
何綬當年馳騁香港攝影藝術圈,以能文能武(「文」指詩文寫作之才,「武」指攝影能力)見稱。我在《攝影畫報》中拜讀他的文章,感到詫異:何綬並非出身書香,他的影藝盛年竟然是與三十多年的司機生涯相融合的!
他在80年代寫的一首詩,可以說是對其藝術生涯的生動題照:
「結緣攝影卅餘年,未拜名師自鑽研;有志竟成收碩果,五洲發報佳箋。務求實學不空言,立論著書啟後賢;若問此君何底蘊,公車車長着先鞭。」


從職業司機到攝影家
何綬以一個公車車長的身分,開着巴士登入豐盛的藝文之路,堪稱傳奇。他能成為攝影家、寫作人,也許有許多「時也命也」的玄機,但是個人的奮發一定起着決定性作用。
在求學時期,何綬已是個「藝文青」,愛好美術、書法、音樂和勞作,還嘗試自製感光紙印曬藍照片,攝影藝術的種子早已埋在心裡。上世紀50年代開始迷上攝影,則緣起於偶然契機。
50年代初,年輕的何綬任職私人司機,僱主是時任香港華民政務司的鶴健士。鶴健士頗欣賞這個年輕人的敬業精神,於1957退休回英國老家時,送給何綬一部德國蔡司(Zeiss)折疊式皮腔相機。從此何綬對攝影興趣大增。
然而,何綬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更重要的是因為得到愛妻支持。何綬回憶說:「翌年,妻子竟然有計劃從家用中節約一筆金錢,為我添購當時稱譽為『名家機』的Rolleiflex雙鏡頭反光相機,使我既驚喜又難過。雖然如此,卻給我對鑽研攝影藝術上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何綬身為職業司機,開過房車、貨車、巴士。直到職業生涯的後期,才轉作文職,到相機代理公司工作,由「藍領」變成「白領」。
何綬平時為口奔馳忙碌,業餘時間還要刻苦鑽研攝影,憑着練達的攝影技術拍攝了大量畫意寫實作品,參加各種攝影比賽。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他於海內外攝影沙龍屢獲殊榮,更成為參與攝影團體事務的骨幹,被邀擔任香港的沙龍攝影比賽評審。
何綬說:「因為節儉從影,所以珍惜每格菲林,從不濫拍,務求一矢中的,謹慎使用像紙不浪費,全部過程都親自創製,所以每份沙龍作品成本很低……寄出的作品多以寫實題材,奇怪的是得到外國沙龍評判的垂青,獎牌收穫不少。」
由於日常忙於工作和照顧家庭,少有機會像專業攝影師般四出到外地攝影創作,因此何綬的鏡頭主要向着香港,專注於拍攝普羅大眾的生活及身邊的事物。
與此同時,他對詩文寫作產生濃厚興趣。長期以來,何綬發揮自己的寫作能力,常在攝影畫報至報刊發表攝影文章,推動攝影藝術。他採用畫意寫實風格的攝影作品,配上自己創作的詩句,以「詩影相輝」的形式呈現香港社會百態的生動寫照。

1.小船夫—— 作品拍攝了水上人家孩子的生活瞬間,他們以弄艇操網捕魚為戲,顯得那麼嫻熟自如,彷彿真的已成為漁人船夫。作者巧用太陽在平滑水面的高光,給美麗的波紋點上了響亮的一筆,格外提神。
2.愛妻送的「名家機」—— 妻子省吃儉用,為何綬添購「名家機」Rolleiflex,對他鑽研攝影藝術鼓舞深遠。愛妻英年早逝,何綬銘記於心永不忘懷。

「詩影相輝」,呈現香港社會百態的生動寫照。

何綬簡介
何綬,號晚翠翁,1925年生於廣東南海。1942年,何綬受日本侵華戰爭影響,不得不中斷學業,輾轉來到淪陷的香港。起初從事飲食業工作,繼而轉業成為司機,先後擔任房車私人司機、貨車司機和巴士司機,後來轉為文職,直到退休。何綬熱愛藝術,從1950年代開始,他以業餘愛好者身分鑽研攝影,並且對詩文寫作產生濃厚興趣。他拍攝了大量寫實作品,參加各種攝影比賽,於海內外攝影沙龍屢獲殊榮,更被邀擔任香港的沙龍攝影比賽評審。
長期以來,先後出版了6本攝影及詩文的著作:1976《攝影取材研究》、1981《攝影技術》、1995《何綬詩情影集》、1997《現在的我,過去的心》散文集、2006《歲月留痕系列——詩旅》和《歲月留痕系列——香港情與影》。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