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資訊 > 騎行香港

旅遊資訊

騎行香港

分享:
 

香港(不)是單車友善城市

某意義下,單車實乃香江的旗幟。全港只有4項「A*級」運動,單車是其中之一。每屆亞運和奧運,市民在電視機前為黃金寶及李慧詩等選手搖旗吶喊。他們贏得獎牌,大家都感到光榮。由此看來,本地確實重視單車運動。
然而吊詭的是,假若你嘗試帶着單車到大街走一轉,首先你會看見公園門前豎着一個「請勿踏單車」的告示;沒法子,只有嘗試騎出馬路,誰不知背後焦躁的小巴司機早已不耐煩地響號;好吧,把單車移上行人路,卻見前方的警察叔叔向你招手,原來法例禁止市民在行人路騎車。香港真是個對單車友善的城市這句話不太說得出口吧。

東京紐約一樣得
歸根究柢,主流社會早已將單車定性為競技與康樂項目:踏單車固然無任歡迎,但要麼在正規訓練場地,不然就在沙田至大埔的一小段單車徑吧,其他場所恕不招待。這套觀念無疑落後於世界潮流,事實上自行車兼具環保、健康和經濟三大優勢,全球各大城市相繼將它定為「交通工具」,致力興建完善的單車徑,提供簡單方便的單車租賃系統,鼓勵巿民以單車代步。以哥本哈根為例,2016年平均每天有26萬5,700輛單車進入市中心,比汽車數量還多,這才是單車城市的風範。
香港單車發展何以遲緩,最多人歸咎於地少人多,但這個講法未必站得住腳。誠然香港是個彈丸之地,但短途運輸不正是單車的強項嗎?由太子踏單車到土瓜灣不過15分鐘,等巴士也不止這個時間吧!至於人多路窄的確是個問題,不過當倫敦、紐約、東京等大都會都把單車出行弄得有聲有色的時候,香港實在沒有藉口可以推搪過去。

10年都來了
指責政府完全沒有單車政策並不公平。運輸及房屋局曾表示「早已視單車為綠色代步工具,而非只用作康樂用途」,又言及政府積極發展單車網絡,未來將有貫通新界東西,由馬鞍山直達荃灣的「超級單車徑」。
聽起來前途一片光明,但有兩點令人不容樂觀:其一是政府的單車藍圖只限於新市鎮,變相拒絕接受單車在九龍與港島鬧市的生存空間;另一點更嚴重:「超級單車徑」2008年已經拍板興建,當時預計2011年完工,但3年又3年,3年又3年,10年都來了。現在的情形是:馬鞍山至上水段工程延期兩年總算完工;元朗連接上水的工程預計2020年完成;至於屯門至荃灣的單車徑,抱歉,現在還沒有具體的時間表,怪不得單車人士形容「超級單車徑」只是個「夢」。

單車徑是人踩出來
由上而下的發展不如人意,慶幸民間的單車團體沒有灰心,他們千方百計地推動本港的單車文化,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活動是「天光Ride」:2016年10月開始,每逢週二都有一群自行車愛好者組成「單車返工隊」,聯群結隊在港島踩馬路上班。自不然有人批評這群人在鬧事,「阻人搵食」,不過整個活動背後的信念正是「路是行出來的;單車徑是踩出來的。」第一次有單車隊在大街出現,市民當然不習慣,但二次過後,三次過後,大家會慢慢承認在馬路行駛單車的權利。
實際上,這種權利也不是無中生有。法例列明我們可以在馬路騎單車,問題只是人們多年來受「汽車霸權」的思想洗禮,才會錯把汽車當成馬路的唯一「主人」。「天光Ride」共計進行了18個星期,聲勢一次比一次浩大,直至酷暑來臨才暫告一段落,整個活動為香港帶來前所未見的風景,我們要反思的是:乘車上下班是「搵食」,騎車上下班也是「搵食」,彼此遵守共同的規則,也擁有同樣的權利,為甚麼一定要誰給誰讓路呢?

caption:
2015年旅遊發展局首次舉行單車節,反映單車運動在香港日趨盛行。單車節性質近似自行車版馬拉松,受到不少單車同好的愛戴,但亦有聲音批評大會只接受「公路單車」,拒絕「摺疊單車」和「小輪徑單車」參加,剝削很多市民享受單車節的權利(視覺中國)∕2.比賽以外,自行車還有很多可能,比方說踏單車購物、送貨,甚至郊遊(MarieCarrie攝)∕3.我們有權利在馬路踏單車車,但同時亦有義務熟悉交通規則及行車手勢

 

單車考驗城市質素
單車出行的風氣,在大家的努力下滋長,比較令人鼓舞的是共享單車終於在香港出現。要知阻礙都市人以單車代步的問題主要有兩個:其一是沒有單車,其二是有單車但家中沒有空間停放,共享單車可以說是一箭雙鵰,一次過解決兩個問題。
可惜好事多磨,共享單車進入香港半年,先後產生單車偷竊、嚴重違泊等多項問題。坊間批評聲音不少,但我們也不用因此氣餒,覺得香港不配成為單車城市。觀乎世界各地,於引入共享單車之初也走過同樣的路,它們的經驗告訴我們,這些問題都是可以紓緩的。如深圳推出尋車獎賞,成功鼓勵市民將停泊在偏僻地方的車輛騎回鬧市;日本在鐵路站設立先進的地下單車停泊處,減少單車阻街的問題,這些措施都值得香港借鑒。
單車這玩意,其實蠻考驗城市的質素。一個暢順的單車系統,講求騎車人士行車自律守規、政府規劃妥善有力、民眾有先進的交通觀念和胸襟去告別以往「汽車至上」的想法。難度不少,但如果那件事確實對香港的環境和生活有改善,該做的事還是要做,只怕政府或者市民劃地自限,怕麻煩「斬腳趾避沙蟲」,這才是真正令人惋惜難過的事啊!

Caption:
1.以往香港有人騎單車賣雪糕,但這種情景卻隨着社會的發展漸漸消失(受訪者提供)∕2.單車的可能性不應只局限於沙田至大埔的一小段單車徑


荒謬的單車世界
在香港踏單車,有時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很多事情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但抽身過來反思其實很荒謬:

1. 單車徑變水貨徑
單車徑,顧名思義就是單車使用的路徑。運輸署清楚規定:「如行人路旁設有單車徑,行人不可使用單車徑。」但香港行人普遍不遵守,甚至不知道這條規例。最誇張是上水火車站外的單車徑,長期成為水貨客的「拖喼」大道,單車人士直言「已經完全放棄這條路。」
 

2. 停車開車分不清
香港單車徑的設計一直為人詬病,比方說圖B的標誌,看上去很像「不准騎單車」吧!然而實情這是「限制騎單車的終止」,換句話說就是「許可騎單車」。單車標誌的設計缺陷容易引起使用者困惑。另外,單車徑的上落車限制太多,有人統計過3,000米的單車徑足足須要停20次,大大影響單車徑的實用性。

3. 拆轆更危險
港鐵要求乘客攜帶單車入閘要「拆前轆」,原意是防止單車亂動,影響乘客安全。但如果你跟這條指引操作過,你就會知道其實單車人士一手扶車,一手拿轆,跌跌碰碰,整件事更危險。
 

4. 奉旨偷單車
香港的單車偷竊問題一直很嚴重,部分單車人士甚至有「超過$200的單車不泊街」的說法。共享單車出來之後,盜車賊的新招數是將共享單車的安全鎖及定位系統拆下來,塗成其他顏色當私人車。因為警方對單車失竊案不算太重視,所以很多車友都覺得報案浪費時間,但其實這樣做相當於縱容盜車賊,所以建議還是盡量報案。
 

返回列表

更多相關新聞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